主要由心理因素起,以心理症狀為主的精神疾患,以“神經症”為代表,歸屬於“輕微的精神疾患”,也是平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較易患的心理疾患,值得充分的瞭解與認識。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馮強
什麼是神經症?現代精神醫學名詞多半是由西方醫學名詞翻譯過來的,翻成中文時受語言上的影響,常會有困難。再加上醫學的病名有時受過去醫學觀念發展的影響.留有所史的特別意望,魏譯時加倍困帶。以心理症狀為主的 神經症”,就是這種翻譯困難的例子。 神經症”是輕微的精神疾患。英文原文是“精神神經症”:此英文病名是歷史性的諺斷名詞.因精神醫學在十九世紀末時.為了與發炎、出血、長瘤、外傷等內科疾病區別起見,把病人患有緊張、害怕、恐怖、憂鬱等精神狀況者都廣泛歸類為“神經症”(neurosis),意指跟“神經系統”有關的疾患。後來精神分析家認為這些精神情況的發生與神經系統無直接關係,不是神經科的疾病,是心理上的毛病,乃把“精神”冠在前面,成為精神一神經症 ,以提示是跟心理現象有關的精神疾患:因中國人素來把精神錯亂的人說成是患了精神病或神經病.對神經或精神的區別混亂不清,所以“精神一神經症”的直譯對國人不合適,因此有人譯為“神經官能症 .以強調是神經系統的“功能性 障礙;也有人稱是 心理症”,強稠 心理”的因豪;對心理衛生的推展較會有幫助 國內的分類系統簡單採用“神經症”,與嚴重的“精神病”做區別。到底“神經症 指的是什麼?簡單說來,乃指一些人因過分的緊張、焦慮、懼怕、操心、憂鬱而難受,並且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功能的狀態。儘管受困於非功能的心理狀態,本人的基本的思維還根正常,一般談吐有邏輯,與現實的接觸良好.投有奇異的情感、動作或行為表現,整個人格保持完整,跟重型“精神病”有所區別。所以也是“輕微性的精神疾患”的一種,是“通常人”常患的心理疾患,與 重大的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病、偏執狂或嚴重的情感精神病等可做區別 “神經症 種類很多,包括焦慮症、癔症、強迫症、恐懼症、疑病症等.讓我們一一說明。
常常焦慮不安的焦慮症
基本的病理― ― 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危險時,就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反應;假如心理上對危險狀況有所預料而恐懼,就呈現 焦慮”的心理反應。譬如一個人在山上面對面地遇到一條大蛇,心裡就會恐懼;擔心明天到野外會不會被野獸吃掉.是焦慮。一個耍誼去看醫師,因打針疼痛而發生害怕與恐懼.以後看到穿自色衣服(像醫師或護士)韻人,就擔心會不會又被打針,想辦法躲避,可說發生了“焦慮”的反應。“焦慮反應”可說是針對自己心裡所預料的危險或困難所產生的心理症狀。
主要病情表現―― 當一十人患了焦慮症時.所呈現的症狀都是常人可理解的。即:一個人主觀上覺得不安、操心、焦慮、煩惱以外,生理方面可能產生心跳、肌肉緊張且痠疼、出汗、胃口不好、吃不下、睡眠不好、夢多的現象.而行為方面可能出現坐立不安、到處徘徊、無法專心做事.容易發脾氣等現象。有些人時日一久,還會發生口臭、出皮疹或者一些所謂“肝火大”的生理現象。焦慮雖是症狀,但也是一種心理肪御機制,向自己或別人提出警告訊號,表示將面對難以克服的危險狀態。對困難發生焦慮不安,是個體生存的重要功能.適當的焦慮與不安可刺激我們.想辦法及時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心理防禦功能 可是焦慮、不安或操心過多,本人感到難受,影響身體,也影響日常生活,就是進入了焦慮的疾患狀態。特別是焦慮的程度加強,坐立不安,無法專心做事,甚至不能用心走路或開車,或者所焦慮的物件變得泛化,任何事都令病人操心、害怕與焦慮,形成“泛慮症”時,就要依靠專業的醫藥來治療。
治療的原則與方向― ― 焦慮症的治療要看病情的輕重來實施。假如是很嚴重的焦慮、恐慌或恐懼,宜使用適當的藥物(即:抗焦慮劑)來減輕症狀 等症狀減輕後,才加施心理治療。有些人靠喝酒或抽菸來解除緊張,但是菸酒對身體不好,並不是理想的治療辦法,而且可能招來難以控制的壞作用.產生化學物品濫用成癮的問題。假如是因面對現實所遭遇的困難或挫折,如怕考試考得不好,擔心不能到期還債,擔心家人開刀會不順利,遇到意外的結果等等,就可按這些現實的情況去處理。譬如建議病人多花時間準備考試,向親戚或銀行去借錢以便能還債,或向債主說情,延後還債;多瞭解有關開刀與疾病的知識,減少多餘的猜疑操心,以便能理智地應付緊張等等。這些以教育、輔導或支援為主的心理治療,稱支援性的心理輔導,任何有心理知識的親友、師長或醫護人員應提供協助 心理治療裡有一種治療模式稱為“行為治療”。行為治療的特點就在針對所需更改的心理或行為而施行一套治療操作。假如想減除焦慮不安 啾態,可運用行為治療的原則來練習如何面對緊張的情形.或者增加鬆懈的狀態,來抵制焦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首先練習如何放鬆自己。譬如探呼吸,把全身肌肉一一放鬆,打太極拳,做輕身運動,聽輕鬆的音樂等等。每次遇到自己心理緊張不安時,馬上運用自己習慣且有救的“輕鬆方法 來產生心身的輕鬆,以便抵制或抵消焦慮的心情狀態。假如所焦慮的,與現實無直接關係,而是根據於自己內心的幻想和知覺.就要朝分析性心理治療的方向來進行,就內心狀況來旌行治療工作。譬如,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子,最近到學校來常會忽然想到自己的母親會不會發生意外,而擔心焦慮,要時時跑回家去看個究竟才放心。對於這樣的焦慮症病人就要去分析且探討最近為何產生這樣的念頭而害怕,針對這種內心的幻想而去治療焦慮的問題。譬如,是否最近父母常吵架.女擄子怕母親會尋短見;是否女孩子幫父親講話.得罪了母親;是否從小照顧她祖母最近去世.連帶性地讓女弦子擔心母親是否也會去世,是產生這種特殊焦慮的各種理由。不用說,這種因內心的情結而來的焦慮,要找有經驗的心理治療者作分析性的心理治療才好幫助患者探索內心裡的幻想與害怕的內容,解除這些內心的情結。
受心理打擊而突然發作的癔症
病名與病理概念― ― 大家所熟悉的“歇斯底里症”,是歷史性的病名。原來在古代希臘醫學盛行時,當時的醫學知識有限,誤認為一些年輕女孩子情緒上的發作,亂哭亂鬧.昏倒地上亂滾、手腳抽動,或者忽然不能講話或看不到東西,是因鬧男女感情問題而發生,被解釋是身體裡的子宮為了找異性而在身體裡亂跑,因而命名“子宮脫位症”。後來精神分析家創立了“轉化”的觀念。說明心理上的挫折不以心理的症狀呈現,而轉化成為隨意神經系統所管制的運動障礙(如手腳抽動或麻痺等l,或者感覺系統上的感覺障礙(如麻木、聽不到、看不到等),呈現軀體症狀,而且所發生的這些症狀往往有象徵的意義。另外病情是意識上的變化,呈現迷遊、精神恍惚、自我感喪失或多重人格等,被歸納稱為“解離症”。我國就其意義,把歇斯底里症稱為“癔症”,表示由本人的心意而引發的心理疾患,還算很恰當。
不管是“轉化症”也好,“解離症”也好.癔症的基本病理乃是當一個人面對心理上的挫折或困難,特別是屬於心理上的創傷、內心裡的掙扎或情緒上的極端矛盾,自己無法適當去處理或適應時,採取較幼稚的防椰機制,經由“轉換”或“解離”等作用來應付困難。譬如丈夫跟朋友到外面喝酒,很晚才回來,半夜回家後,不滿意的妻子向先生開口嘮叨,先生一氣之下打了太太的臉,罵她羅嗦多嘴,妻子捱打後不但倒在地上,手腳抽動不停,還變得不會講話,嚇壞了先生,趕緊把妻子送來急診處。醫師檢查時.發現病人能咳嗽出聲音:但不能講話.只能用筆寫字,說她是被先生打了嘴巴,“講不出話來”,可說是息了癔症失語症。有位年輕姑娘,忽然發現自己的男朋友居然瞞著她,跟她的妹妹要好,一氣之下忽然亂哭亂叫,精神恍惚,並且以不同的腔調講話,所說的話或動作好像就是自己的妹妹.完全變成不同的人。經家人照顧,及男朋友的用心解釋與道歉,不到半天也就好起來。這些例子都是癔症的發作,是我們熟悉且常看到的情況。
治療的原則與要領― ― 當一個人發生癔症時,家人或親友要首先了解是什麼心理刺激而發作。最好仔細檢討發病前所遭遇的情況是什麼,受了什麼心理上的打擊,並就其心理困難來著手處理。與病人建立可信任的關係,並供給適當的支援、安慰與保證.可幫助病人恢復。照顧癔症病人時,千萬不要當病人是假裝生病,想去揭穿病人.否則病人的病情可能會惡化。要以病人有心理困難的觀點來照顧病人。可是也不要過分的關照病人,拼命去哄病人,讓病人無形中獲得因生病而得的“額外的好處”,結果不願好起來,一直保持癔症的狀態。特別是年紀小的病人,因生病後得了許多家人的好處,可能繼續生病,不想早一點康復 病人所以會發生癔症, 有時是遭遇了無法抗拒的重大剖傷.如目睹親人被謀殺,自己被強暴。有時是幼小時創傷的重演而產生劇烈反應,比如幼小時曾被父母遺棄,而現在碰到相似的情況,如親友要遠走,就情感反應很大。有時癔症的產生是病人對人對事情有不成熟的看法,或者在心性發展方面較幼稚,過早與異性接觸而發生強烈的心理反應。有時是心性發展上的問題,在男女關係方面常與別人發生三角關係的糾纏,無法解脫。假如是這種情況的話,最好接受心理治療,治療這些特殊的心理癥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