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死於心臟性猝死,近9成猝死原因是由於惡性心律失常導致,其中室速、室顫佔到82%。轉復惡性心律失常時間越早,病人存活可能性越大,每延長1分鐘患者存活率下降7~10%。大量猝死病例研究,即使在發達國家,僅有5%患者能及時得到搶救,95%患者的到搶救前,已失去轉復轉復時機而不幸去世。幾十年來,醫學界一直在研究如何防治這些惡性心律失常。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及其他綜合治療方式均不能很好地降低患者的死亡事件。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心內科胡和生
ICD(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的問世為心源性猝死防治提供了一個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法,並開闢了心源性猝死治療的新紀元。它能在十幾秒內自動識別室顫、室速這兩種最常見的、致命的心律失常,並釋放電擊能量除顫。這相當於隨身帶了一名醫生,全天候監護患者,一旦發現危險情況,就迅速給患者進行電擊除顫,搶救的成功率幾乎達100%。所以說,植入ICD是目前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心源性猝死患者重生的保護神。
前美國副總統切尼,2001年因心源性猝死而植入ICD,之後重新步入政壇,叱吒風雲。然而不少人卻沒能如此幸運,他們都來不及植入ICD而悄然離世,著名演員侯耀文、馬季、高秀敏等也未能倖免。對於正在心內二科住院的患者溫某而言,他無疑是開展該項技術的受益者,此前溫某2次因惡性心律失常發作被幸運地及時除顫搶救成功。但他合併有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仍隨時存在猝死的可能,是ICD二級預防植入的I類適應症。數日前,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由山東省心血管病專業泰山學者閆素華教授及心內二科陳明友主任醫師等組成的手術團隊僅用約1小時的時間就為患者成功地植入ICD,術後誘發出室顫後ICD成功識別並低能量放電成功復律,提示ICD植入成功,目前患者恢復良好,不日將康復出院。
據泰山學者閆素華教授介紹,目前我國對心源性猝死缺乏足夠重視。這一方面表現在社群預防沒有開展,現場急救缺乏綠色通道;另一方面存在著大量的未知高危人群,其中包括有心臟性猝死家族史、有心梗病史,合併心肌增厚、出現過不明原因昏厥的人,以及擴張性心肌病等患者。我國與歐美國家需要安裝ICD的人數基本一致,但實際安裝的人非常少,主要原因就是對心源性猝死不了解不重視,或對安裝植入裝置存在顧慮,這給國內心臟性猝死的高發埋下了隱患。其實植入方法基本等同於一般永久起搏器,只需經靜脈植入導線,將ICD脈衝發生器埋於左胸前的皮下或胸大肌下即可。手術過程一般需要1~2個小時,手術在局麻下進行,病人是保持清醒的,但為驗證ICD除顫效果,術中誘發室顫以測試除顫閾值時,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是要採用全麻的。ICD藉助與心內膜接觸的導線感知心臟電訊號,時刻監測心臟節律,並可在必要時釋放電刺激幫助心臟跳動,以及在需要時釋放較高能量電擊來治療異常的快速心跳,及時恢復心臟節律,達到自動心臟復甦目的,從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