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生活節奏加快、環境因素和高血壓、糖尿病高發等多種因素影響,蛛網膜下腔出血已成為危險人們健康的重要腦部疾病之一。該病發病率僅次於動脈硬化性腦梗塞和腦出血,其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頭痛是發病時的最主要症狀。該病以50歲至60歲為發病高峰,中青年患者近年來有所增多。且令人擔憂的是,蛛網膜下腔出血起病急,一旦發病可危及生命。尤其是中青年人群,要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突發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什麼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人腦膜由外向內依次是硬模、蛛網膜和軟膜,軟膜與蛛網膜間的夾腔叫珠網膜下腔,平時腔內充滿腦脊液,腦大血管均在蛛網膜下腔內走行。當腦底或腦淺表部位的
破裂後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時,就形成了蛛網膜下腔出血,一旦發病可危及生命。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什麼引起的
資料顯示,80%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因腦動脈瘤破裂所致。腦動脈瘤並非真正的腫瘤,通常是因顱內動脈血管管壁病變形成區域性氣球樣異常擴張。腦動脈瘤隨年齡增長有增大趨勢,血管壁也越來越薄,在血流不斷衝擊下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遇到情緒激動、勞累、用力等誘因就會破裂,造成致命性顱內出血。另外,腦血管畸形、高血壓腦動脈粥樣硬化、顱內腫瘤、血液病、各種感染引起的動脈炎、顱底異常血管網症等也可引發該病。
蛛網膜下腔出血如何分級
目前臨床上把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情由輕到重一般分為五級:一級為輕微頭痛;二級會出現劇烈頭痛、部分腦神經麻痺、脖子發硬等;三級會輕度嗜睡,意識發生混亂;四級會出現昏迷、偏癱;五級會出現深度昏迷,處於瀕死狀態。通常前三級救治較容易,第四級和第五級較難治療。因該病多由動脈瘤破裂引起,能否治癒和恢復要看出血量和出血位置。若
出血量少,預後可以恢復到正常人狀態;若出血量較大,則可能出現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併發症,留下後遺症。此外,蛛網膜下腔出血易發生再度出血,臨床統計顯示,首次發生出血死亡率為30%至40%,如不及時治療,再次發生出血死亡率將達60%。
蛛網膜下腔出血有什麼表現
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急,90%患者為突然起病。頭痛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突出表現。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在活動中突然發病,常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度勞累或用力等誘因,發病時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發劈裂樣劇烈頭痛、頭暈等症狀,可分佈於前額、後枕或整個頭部,並可延及頸、肩、背、腰及兩腿等部位,這是因為顱內動脈瘤等突然破裂,使大量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直接刺激腦膜所致。有的患者還伴有面色蒼白、全身冷汗、噁心嘔吐等;半數以上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輕者短暫神志模糊,重者昏迷可逐漸加深。部分患者會出現進行性語言功能、肢體功能障礙,也有些患者僅出現枕頸部疼痛,此時容易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冒、風溼痛等,尤應引起注意。另有10%的患者腦動脈瘤長達20毫米至25毫米,可呈佔位性病變,表現為患者視物模糊,眼瞼下垂等症狀,也可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徵兆。
哪些不良習慣會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
有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易突發蛛網膜下腔出血。有研究表明,吸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戒菸者比吸菸者患該病風險要低。戒菸持續時間與風險下降密切相關。此外,蛛網膜下腔出血是高血壓病的常見併發症。吸菸的高血壓患者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性比不吸菸且無高血壓的正常人高15倍。同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他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也可使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率增高。
蛛網膜下腔出血如何確診
對疑似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有條件者可首選顱腦CT檢查,CT掃描不能確診者可行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查。全腦血管造影檢查是目前診斷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金標準。早期進行該檢查,可明確患者出血情況,還可判斷預後。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是無創性的腦血管顯影方法,95%~98%有動脈瘤的病人可以通過CTA檢查發現。該兩項檢查還用於有動脈瘤家族史或破裂先兆者的篩查,動脈瘤患者的隨訪以及急性期不能耐受DSA檢查的患者。
為什麼要儘早手術
腦動脈瘤一旦破裂,一般越早進行手術治療效果越好。這是因為出血7天后是腦血管痙攣的高峰,也是再度出血的危險期,若能在此期間視病情及時進行血管內介入栓塞或開顱動脈瘤頸夾閉術、動脈瘤切除術等,可避免動脈瘤再次破裂,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介入術較其他手術治療方式致殘致死率可降低7%以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