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道腫瘤中佔第三位 ,
僅次於胃癌與食管癌;在惡性腫瘤發病位次中,據統計男性為第 7 位,女性為第 9 位。全世界每年新發現的惡性腫瘤病人約 635 萬例,其中肝癌佔 26
萬例(佔惡性腫瘤的 4% ),其中 42..5% 發生在中國,故我國是一個肝癌大國,防治肝癌刻不容緩。
原發性肝癌惡性程度高、發展迅速、預後較差。研究表明,肝癌的發生主要與各種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肝硬化、黃麴黴素、酒精及飲水汙染等多種因素有關,在我國,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標誌物的陽性率高達90%。因此,對肝癌高危人群(年齡>40歲,慢乙肝、肝硬化病史長、有肝癌家族史)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腫瘤微創科鄭昭敏
一、肝癌的診斷:
1、血清學檢測:
甲胎球蛋白(AFP):為目前診斷肝細胞癌特異性最高的方法之一,陽性率60~90%。對無肝癌其它證據,AFP對流免疫電泳法陽性或定量>400ng/ml持續一個月以上,並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腫瘤等即可診斷為肝細胞癌。
其它:γ-谷氨醯轉肽酶,礆性磷酸酶和乳酸脫氫酶,由於缺乏特異性,多作為輔助診斷指標。
2、影像學檢查
(1) B超:可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所在部位以及肝靜脈或門靜脈內有無癌栓等,其診斷符合率可達84%,能發現直徑2釐米或更小的病變,是目前較好有定位價值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對於慢性肝炎患者普查有重要價值。
(2) 超聲造影:可以動態觀察肝內佔位的血流灌注情況,對於肝內單個小病變良惡性鑑別的能力及判斷肝癌消融的區域性療效與增強CT具有相同效能。
(3) CT:解析度高,可檢出直徑約1釐米左右的早期肝癌,應用增強掃描有助與血管瘤鑑別。對於肝癌的診斷符合率高達90%,可顯著彌補B超分辨不清及氣體遮擋等不足。
(4) 血管造影(DSA):對血管豐富的癌腫,有時可顯示直徑為0.5~1釐米的佔位病變,其診斷正確率高達90%。可確定病變的部位、大小和分佈,特別是對小肝癌的定位診斷是目前各種檢查方法中最優者。
(5) 核磁共振成象:診斷價值與CT相仿,可獲得橫斷面、冠狀面和矢狀面圖象,對良、惡性肝佔位病變,特別是與肝血管瘤的鑑別優於CT,且無需增強即可顯示肝靜脈和門靜脈。
3、肝活檢
穿刺活檢:肝穿刺行鍼吸細胞學檢查有確定診斷意義,目前多采用在B型超聲引導下行細針穿刺,有助於提高陽性率,但有導致出血,腫瘤破裂和針道轉移等危險。
二、肝癌的介入治療
(一)血管內介入治療
1、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適應證
(1)肝腫瘤切除術前應用,可使腫瘤縮小,有利於切除,同時能明確病灶數目,控制轉移;(2)不能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無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無門靜脈主幹完全阻塞、腫瘤佔據率<70%;(3)小肝癌;(4)外科手術失敗或切除術後復發者;(5)控制疼痛,出血及動靜脈瘻;(6)肝癌切除術後的預防性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p="">
2、禁忌症
(1)肝功能嚴重障礙,如:嚴重黃疸(膽紅素>100μmol/L)、凝血機能減退等。大量腹水或重度肝硬化,肝功能屬child C級;(2)門靜脈高壓伴逆向血流以及門脈主幹完全阻塞,側支血管形成少者;(3)感染,如肝膿腫、嚴重腹膜炎;(4)癌腫佔全肝70%或70%以上者(若肝功能基本正常,可採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5)白細胞<3 000;(6)全身已發生廣泛轉移者;(7)全身情況衰竭者。
3、療效判斷
療效判定指標分為:臨床治癒、明顯好轉、好轉、暫時穩定、進展或惡化5種情況。(1)臨床治癒:腫瘤病灶消失或縮小75%以上,瘤灶內碘油沉積密實,CT檢查顯示腫瘤組織完全壞死,DSA無腫瘤血管和腫瘤染色。甲胎球蛋白正常。患者生存期達5年以上。(2)明顯好轉:腫塊縮小50%以上,瘤灶內碘油沉積密實,充填面積佔腫塊面積的80%以上。CT檢查顯示腫瘤組織大部壞死,僅在腫瘤周緣有少許腫瘤血管和腫瘤染色。甲胎球蛋白下降到術前的70%以下,患者生存期達1年以上。(3)好轉:腫塊縮小>25%;但<50 %,瘤灶內碘油非均勻性沉積,充填面積<腫塊面積的50%。CT檢查顯示腫瘤組織部分存活,部分壞死,壞死區域約佔30 %--50%;。甲胎球蛋白下降到術前的50%以下,患者生存期達6個月以上。(4)進展或惡化:腫塊增大,瘤灶內無碘油沉積或呈散在斑點狀,充填面積<腫塊面積的50%。ct檢查顯示腫瘤組織大部分存活,腫瘤血管明顯增多,腫瘤染色明顯,可見新的腫瘤病灶。甲胎球蛋白升高。
(二)、血管外介入治療
1、微波/射頻、無水酒精消融適應症
(1)肝癌單發腫瘤≤6.5cm。或2~3個腫瘤,最大病灶<6cm。
(2)肝腫瘤位置不佳或位於兩葉或侵犯大血管,不適宜手術切除者。 (3)肝臟多發轉移癌,腫瘤數目少於5個,最大腫瘤直徑<3―4cm;肝內單發轉移癌在原發癌手術切除前治療。
(4)患者不能耐受全身化療和區域性其他治療、放療效果不顯著者。 (5) ≤2cm的微小肝癌、癌前病變。
(6)肝臟腫瘤切除術後復發者。
2、禁忌症
(1)瀰漫型肝癌合併癌栓。
(2)嚴重全身衰竭或抵抗力下降(白細胞<3×109/L)。
(3)伴活動性感染者。
(4)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50×109/L,出凝血時間延長)未糾正期。
(5)裝有心臟起博器者及嚴重的大動脈瘤患者應慎重,必要時應在專科醫生監護下進行。
3、術前準備
(1)對患者進行體檢,詢問病史,有心腦血管疾患及糖尿病者需瞭解病情,做好用藥準備。
(2)術前做增強CT檢查,確定病灶大小、部位、數目。
(3)肝功能及血常規、AFP或CEA等檢查。
(4)充分向患者介紹解釋治療過程、併發症等,徵得患者及家屬同意認可並簽字。
(5)患者空腹6h以上,行鎮痛安定及局麻,以便患者更好配合。
4、療效判斷
(1)AFP:原發性肝癌微波/射頻消融前AFP增高者,AFP是否降低到正常範圍是判斷消融後腫瘤完全性壞死的重要標誌。如AFP轉陰後並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又變為陽性,應高度警惕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
(2)超聲檢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術可以敏感地顯示腫瘤周邊及內部的血流訊號;能量多普勒超聲可以連續地動態顯示腫瘤的滋養血管,能更全面地顯示治療前後腫瘤血流分佈的變化,對於肝癌消融療效的判斷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超聲造影可以對凝固的範圍、腫瘤內有無殘餘血流作出及時判斷,以決定是否終止治療。並能準確引導微波電極放置在殘餘的腫瘤部位,具有CT、MRI不可比擬的應用價值。
(3)強化CT或核磁共振(MRI) 檢查:螺旋CT對判斷治療後消融範圍、有無殘餘癌及是否復發均具有重要作用。肝癌消融後即刻,若腫瘤發生凝固性完全壞死,CT平掃表現為邊界清楚、均質的低密度區,增強掃描各期均無強化,而周邊可見很薄的環形強化,此時治療的壞死範圍要大於治療前病灶範圍。消融後肝癌壞死病灶在CT 隨訪過程中,始終為低密度,且增強CT 顯示各期均不強化,其病理基礎為腫瘤熱凝固壞死後無血供。MRI對腫瘤有無活性的判斷則更準確,並且對人體傷害更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