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失常一:氣虛
概念:指元氣耗損,周身之氣不足及功能減弱,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
形成: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肺脾腎功能失調,氣生成不足。或勞倦內傷,或久病不復等所致。
表現:全身性氣虛,可見精神萎頓,倦怠乏力,眩暈,自汗,易於感冒,面色白,舌淡,脈虛等症。偏於元氣虛,則可見生長髮育遲緩,生殖功能低下等症。偏於宗氣虛,則可見動則心悸,呼吸氣短等症。
氣失常二:氣滯
概念:即氣機鬱滯,指氣的流通不暢,鬱滯不通的病理狀態。
形成:多由情志內鬱;或痰、溼、食積、瘀血等阻遏氣機。或外邪內犯,抑遏氣機,或因臟腑功能障礙而氣機鬱滯,或因氣虛執行無力而鬱滯等所致。
表現:氣滯於某一區域性,可見脹滿、疼痛之症,甚則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氣滯亦可使某些臟腑功能失調或障礙,如肺氣壅滯,可見胸悶,喘咳;肝鬱氣滯,可見脅肋脹滿,少腹脹痛;脾胃氣滯,可見納呆,脘腹脹痛;胃腸氣滯,則可見腹脹而痛,時作時止,得矢氣、噯氣而舒。故臟腑氣滯,以肺、肝、脾胃等髒為多見。
氣失常三:氣逆
概念:指氣機升降失常,或氣升之太過,或降之不及,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
形成:多由情志內傷,或飲食寒溫不適,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濁壅阻等引發臟腑之氣上逆所致。亦有因氣虛而上逆者。
表現:氣逆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在肺,則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發為咳逆,氣喘;在胃,則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為噁心,嘔吐,呃逆,噯氣;在肝,則肝氣上逆,發為頭痛而脹,面紅目赤而易怒;若肝氣暴張,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則可發作咯血、吐血,甚則壅遏清竅而發作昏厥。因虛而氣逆者,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虛而不納氣,均可致肺氣上逆;胃虛失降亦可導致胃氣上逆。
氣失常四:氣脫
概念:即氣不內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
形成:多由正不敵邪,或久病消耗而衰竭,以致氣不內守而脫失;或大出血、大汗出等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洩等所致。
表現:可見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全身癱軟,手撒,二便失禁,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等症。
氣失常五:氣陷
概念:指在氣虛病變基礎上發生的,以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氣的升舉無力而下陷為特徵的病理狀態。
形成:多由氣虛病變發展而來,尤與脾氣虛關係最為密切。若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以致脾氣虛損,清陽不升,或中氣下陷所致。
表現:主要表現為“上氣不足”與“中氣下陷”兩方面。上氣不足,指脾氣虛損,升清無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輸頭目,頭目失養,則可見頭暈眼花,耳鳴,疲倦乏力等症。中氣下陷,則指脾氣虛損,升舉無力,氣機趨下,降多升少,臟腑組織維繫無力,位置下移,可形成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病證。脾氣虛陷,運化失職,清濁升降失調,則可並見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症。
氣失常六:氣閉
概念:指氣機閉阻,外出嚴重障礙,以致清竅閉塞,出現昏厥等的病理狀態。
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濁等閉塞氣道,使氣不得外出,以致清竅被蒙所致。
表現:臨床所見有閉厥、氣厥、痛厥、痰厥等分別。其發病急驟,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為特點。並伴有其他相應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