攣縮是指肌肉或關節長期處於痙攣狀態(spasticity)或某種特定位置,致使肌肉萎縮、關節變形和固定,進而造成機體功能障礙和產生區域性疼痛。由於病因的關係,攣縮以老年人多見,且常發生於肢體及其附近關節,是影響疾病康復和降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
1、肌肉痙攣及萎縮:肌肉或肌群間斷或持續的不隨意收縮,造成肌肉間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增生;限制肌肉活動,使肌肉處於被動縮短或固定於痙攣性縮短位;加上肢體血液迴圈不良及活動性下降,致使肌肉的失用性及營養不良性萎縮。因下肢的伸肌佔優勢,故下肢攣縮時,肢體處於伸展狀態;相反,上肢攣縮時即處於屈曲狀態。
2、關節變形及固定:由於病人將肢體放置於最舒適位置或不能自主活動,加上痙攣肌肉的牽拉,造成關節周圍韌帶纖維化、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增生、軟組織結構破壞、關節間隙出現骨橋,最終致關節的肌性攣縮及變形、固定,關節活動度(ROM)縮小。
3、笨拙的痙攣性運動或少動:因肌肉攣縮及關節變形、固定,肢體活用性降低,運動減少或只有簡單的移動及笨拙的痙攣性運動。同時,由於疾病本身或心理因素的影響,老年病人往往不願活動患肢,甚至拒絕被動運動而延緩康復程序。
4、肢體疼痛:原發病及攣縮均可致肢體疼痛或陣攣,增加病人痛苦,使患者更不願活動患肢而影響其功能的恢復。
儘早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及適當的功能鍛鍊,將關節、肢體放於一定位置並及時更換體位;應用藥物、理療或關節功能牽引等措施減輕機體疼痛;這些方法是阻止攣縮發生的重要措施。一般來說,只要指徵掌握得當,早期進行運動療法對原發病不會有影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