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是最常見的慢性消化道症狀,但它對健康的危害常被忽視。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社會老齡化、現代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等,慢性習慣性便祕越來越受到重視。根據北京市部分地區城鄉老年人便祕的現況調查發現,隨年齡的增長,便祕發生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一、何為便祕
便祕指的是大便次數減少和(或)糞便乾燥難解,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主要包括:(1)大便量少、太硬,排出太困難;(2)排便困難合併一些特殊的症狀群,如長期用力排便、直腸處有墜脹感、排便不完全或依靠手法幫助排便;(3)7天內排便次數少於2~3次。
二、便祕對健康的危害
便祕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長期的便祕可引起食慾不振、頭暈、頭痛、乏力、失眠、脾氣焦躁、左下腹壓脹感,甚則出現對排便的恐懼心理、精神異常。
慢性便祕者,結、直腸腫瘤的發生率明顯增高,這是腸腔中的殘渣、廢物中的有毒物質,使腸腔超常吸收和對腸粘膜和肌層的超常刺激所致。中、老年人長期慢性便祕還會引起乙狀結腸扭轉、結腸憩室,直腸、肛門糞性潰瘍、直腸炎、直腸脫垂、缺血性腸炎、痔核增大與出血、肛裂、尿道梗阻等疾患。
值得警惕與重視的是,老年人在用力排便時,可導致腦血流和冠狀動脈血流發生突然改變,易造成暈厥、腦卒中、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動脈瘤或室壁瘤的破裂,甚致猝死。
三、老年人為什麼容易便祕
1、生理因素:老年人因其消化系統功能減退,唾液腺、胃腸及胰腺的消化酶分泌減少,腹肌、膈肌、肛提肌及(或)腸壁平滑肌收縮力減弱,胃腸蠕動減慢,再加上反應遲鈍,便意淡漠,是發生便祕的主要原因。
2、飲食習慣:老年人食物攝入量過少、過於精細,富含粗纖維的蔬菜水果攝入較少,飲水過少,致使腸腔內殘渣體積縮小,在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而乾硬變結。
3、有意識的控制便意有的老年人患有痔瘡、肛裂,為避免排便時引發疼痛和出血,有意識地抑制大便,久之,直腸對大便的刺激敏感就會降低,加上糞便在腸腔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過多,也會發生便祕;
4、缺乏運動:平時缺乏運動或年老體弱久病臥床,使原本已減弱的排便功能更進一步衰減。
5、心理因素:睡眠不足、環境改變、精神抑鬱等因素,也可使排便神經反射功能紊亂。有的人對大便過分專注,認為每天必有一次大便,否則就焦慮不安,精神過度緊張,造成腸功能失調。
6、排便習慣:有的老年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並且還有一部分人排便時不專心,如考慮問題、讀書看報等。(1)當排便的精力分散時就會降低其對排便的敏感性和反應性,久而久之就會發生便祕;(2)當這些習慣由於環境改變無法繼續時,也會發生便祕。(3)長期服用緩瀉藥,降低了直腸對腸內容物的敏感性,從而導致便祕或使原有便祕加重。
7、某些藥物的使用:有的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疾病,長期或經常服用某些抗生素,破壞了腸道正常菌群的平衡;長期服用可樂定、碳酸鈣、氫氧化鋁、阿托品、普魯本辛、多慮平、東莨菪鹼等,以及其他抗膽鹼藥、抗抑鬱藥、β受體阻滯劑等,也會抑制腸的蠕動,使糞便在腸腔內停留時間過長而造成便祕。
8、有原發疾病:許多原發疾病者如直腸炎、痔瘡、肛裂、肛周膿腫、結腸良惡性腫瘤、腸梗阻、腸壁平滑肌、肛提肌、慢性肺氣腫、嚴重營養不良、多次妊娠、全身衰竭、腸麻痺、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併發神經病變、硬皮病、截癱、多發性神經根炎等。
四、便祕就診應進行哪些檢查
除仔細詢問病史、症狀和進行必要的體格檢查外,應進行會陰/直腸檢查,另外還需作如下檢查:
1、糞便檢查:常規檢查:糞便常規及隱血試驗。
2、血生化檢查:主要針對可導致便祕的內分泌、代謝性因素進行檢查。
3、鋇灌腸:是診斷結腸器質性病變的主要方法之一。
4、內窺鏡檢查:主要目的是排除腫瘤性病變。
5、結腸通過時間測定及肛腸動力學檢查均有助於明確病因。
五、治療措施
(一)原發病的治療
對已查出的原發病,明確診斷後,採用相應的措施進行積極的治療。以儘快消除原發病對腸道功能的影響等。
(二)一般治療
在原發病一時難以糾正或暫未查出有明顯原發因素者,以下一般措施對多數便祕患者有益。
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應加強科學的生活管理,多食粗纖維含量高的食物,足量飲水。可逐步增加纖維攝入量,纖維可以加在飲食中或使用標準的纖維補充劑。定時口服少量的小麥麩皮,是一種有效而又價格低廉的療法,但此法不適用於腸道有器質性狹窄者。患者不應期望立刻有效應(如同瀉藥),而是開始為期數週的計劃。開始時每日服用2次,與液體和/或飯同服。養成多飲水的習慣。飲水量應達每日3000ml,且不宜多飲茶或含咖啡的飲料,以防利尿過多。
2、糾正不良排便習慣:忽視便意是許多便祕患者中常見的現象。坐在便器上看書看報是另一種不良排便習慣,不利於排便反射的連續進行。對於不習慣坐式便器者,改為蹲位排便可使肛管直腸角增大,更有利於糞便通過。對於習慣長期服用瀉劑排便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恢復正常排便習慣。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起居要有規律,要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也可有助於改善消化道的功能。
4.還可進行腹式呼吸鍛鍊或按摩。
(三)藥物治療
可用於便祕治療的藥物很多,但多數不適於慢性便祕患者,不適宜長期應用。當前,濫用瀉藥的現象較為普遍,臨床上應慎重選用。應避免長期濫用瀉劑而導致瀉劑性腸病。常見的瀉劑分以下幾類。
1、刺激性瀉劑:系通過刺激結腸粘膜、肌間神經叢、平滑肌,增加腸道蠕動和粘液分泌而發生作用,常用的有大黃、番瀉葉、酚酞、蓖麻油等。刺激性瀉劑可引起嚴重絞痛,長期服用可致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失調。當有規律地使用多年後,可引起“瀉性結腸”,因難以識別,常被診斷為頑固性便祕而施以更多的瀉劑,甚至施以其他不當的治療。
2、機械性瀉劑:系通過增加糞便的容量或改變糞便的成分以增加結腸推進運動,又可分為下幾類:
(1)鹽類瀉劑:是最簡單而又價廉的含鹽製劑,如硫酸鎂、硫酸鈉。作用較快,口服後0.5~3小時、直腸給藥後5~15分鐘發生作用。可調整其劑量以達到軟但不是液體狀的大便。
(2)膨脹性瀉劑(充腸劑):這種製劑含纖維素,吸水後形成柔軟的凝膠,使糞便容易排出,並可刺激腸蠕動。服後1至數天發生作用,無全身作用,可以長期使用,尤在低纖維膳食、妊娠期、撤退刺激性瀉劑時為宜。小麥麩皮、玉米麩皮、魔竽澱粉、瓊脂、甲基纖維素、車前子製劑等均屬此類。服用這類製劑時須注意多飲水;有腸狹窄者,因可引致腸堵塞,應慎用。
(3)潤滑劑:如石蠟油。在腸道中不被消化吸收,可包繞糞塊,使之容易排出;同時又妨礙結腸對水的吸收,口服後6~8小時發生作用。長期使用可妨礙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本品還可從肛門漏出,引起瘙癢。只能短期使用,不適於慢性便祕。
(4)高滲性瀉劑:因高滲性作用,增加腸腔內壓,刺激腸蠕動。乳果糖可增加腸蠕動。但無腸道刺激性,可用於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祕。
一般來說,慢性便祕治療以膨脹性瀉劑為主,僅在必要時再使用刺激性瀉劑。急性便祕可酌情選用小劑量的鹽類瀉劑、刺激性瀉劑、潤滑劑等,但不要超過1周;如超過1周仍不能糾正便祕,應仔細尋找病因。凡有長期濫用刺激性瀉劑者,必須逐漸停用,並加服膨脹性瀉劑,同時多飲水,逐漸恢復規律排便,此過程中,可酌情間斷加用少量其他緩瀉劑,以幫助平穩過渡。一次用瀉劑將結腸完全排空後,需3~4天結腸才能重新充滿,因此,連續用藥是不妥當的。一般瀉劑口服後需6~8小時發生作用,故較合理的服藥時間應為睡前,這樣,次晨起床後或早餐後排便,更符合生理。
(四)灌腸
主要適應症是術前腸道準備、糞便嵌塞、急性便祕。常用溫生理鹽水,肥皂水因對結腸粘膜刺激太大,應避免使用。另外,經常灌腸可產生依賴性,應予注意。
(五)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學對便祕的治療歷來強調需從整體出發,針對病因,調節飲食、起居、情志,遵照“保胃氣、存津液”原則,合理用藥。反對濫用瀉劑,傷氣耗液。
1、調節飲食起居是便祕的基本治療方法。中醫非常重視便祕的飲食療法,常用的食物有:黑芝麻、胡桃仁、大麻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杏仁、土瓜根汁、葵子、阿膠、蜂蜜、牛奶、牛酥、羊酥等,這些食物性滑質潤,營養豐富,尤適合於老年患者的便祕。
2、辯證用藥是中醫治療慢性便祕的最大特點,反對見祕便瀉的單純處理。常用的治療有:
(1)增水行舟法:《醫宗必讀》以四物湯加肉蓯蓉、何首烏、阿膠為本法主方,陰虛加貞子、鎖陽、天冬;血虛加黑芝麻、桑椹子;腸燥津枯加大麻仁、柏子仁、蜂蜜;氣滯加枳殼、厚朴;血虛有熱加地栓、槐角、黃芩。
(2)理氣開祕法:適應於氣機鬱滯便祕。多以局方蘇子降氣湯(蘇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紅、當歸、甘草、肉桂或沉香)為主方,可加萊菔子、栝樓、枳殼、杏仁。
(3)益脾補腎法:益脾補腎法是治療頑固性便祕的大法。運腸通便湯可治療頑固性便祕,方藥:肉蓯蓉15g,懷牛膝10g,熟地黃、當歸、白朮各15g,威靈仙10g。本方雙補脾腎,不燥不寒,以加強脾腎對在腸宣導運化,推動排便。對老年及久服瀉劑形成的脾腎雙虛便祕有較好作用,虛中夾實,腹脹結甚者可加萊菔子、厚朴各10g。脾腎陽虛,腹冷便結者,加韭菜子、葫蘆巴各10g。
(六)生物反饋排便行為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法是一種糾正不協調排便行為的訓練法,有人報告其療效可達96%,該法與藥物治療相比具有無藥物副作用、成本低、非創傷性等優點,目前國內已開展此項療法。
(七)手術治療:對於嚴重慢性便祕經上述治療無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營養障礙者,可採取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