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時常聽身邊人抱怨:“我天天便祕,太痛苦了,我應該用什麼藥物治療呢?”開啟網頁的搜尋頁面,滿眼盡是治療便祕的獨家祕方。去藥店,各種型別的藥物更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殊不知,大眾對便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區。便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藥物因素、腸道及其他系統病變都有可能導致便祕。所以,不經診斷,直接用藥緩解症狀,只是揚湯止沸,剝絲抽繭找到便祕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做到釜底抽薪。
一、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才是便祕?
如果自然排便(非服用瀉劑排便)少於每週三次或大便乾結,或大便雖不幹而排出困難的才稱為便祕。正常情況下,排便間歇平均為18-37h,由於個體差異,排便間歇也存在較大差異,也就是說,只要大便不幹結,排便通暢,無伴隨痛苦者,即使排便時間大於18-37h也不為便祕。
二、引起便祕的原因有哪些呢?
1、 飲食因素
如果飲食量少且精細,粗纖維食物少,形成糞便的時間長,水分大部分被吸收,故糞便乾燥而排出困難。
2、排便習慣不良,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
經常因工作繁忙、出差、生活不規律,即使有便意,但因周圍環境不允許則強忍便意,久之使直腸對糞便壓力的感受性降低,造成缺乏便意,這也往往是便祕患者的最常見的主訴之一。有人蹲廁時看書看報,這樣不利於排便反射的連續進行,使排便時間過長.
3、年老體弱、久病臥床之人
由於協助排便的諸多肌肉收縮力減弱,糞便雖不幹,但排出困難。中老年女性,由於會陰鬆弛,在排便時腹壓增高,使直腸前壁容易向前突出,排便時壓力朝向陰道方向而不朝向肛門,糞便排出困難。主要表現為:排便困難,肛門處梗阻感,排便時肛門壓力分散,排空不全,部分病人需用手在肛門周圍或陰道內加壓,甚至需將手插入肛內協助排便,也有人用手紙卷或肥皂條塞入肛門協助排便,部分病人還伴有便血、肛門疼痛等。
4、腸道的病變
結直腸腫瘤、炎症性腸病、手術後腸粘連等都可使腸腔狹窄,糞便排出困難。腸道病變引起的便祕,都有腸道病的一些表現,如結直腸癌的表現除便祕外還會有黏液血便,有排便不盡感等症狀。
5、神經系統的病變
腦腫瘤,帕金森氏病,骶神經或脊髓損傷,脊髓腫瘤、偏癱等都會導致神經傳導障礙,引起排便困難。
6、大腸運動異常引起
如腸易激綜合症,其中之一型叫痙攣性便祕,即以下腹部,尤其是左下腹部疼痛和便祕為突出症狀,也有的表現為腹瀉和便祕交替出現。如小兒出生後有便祕,以後便祕迅速加重,並伴有腹脹者應考慮為先天性巨結腸的可能性(先天性神經細胞缺乏症)。
7、內分泌紊亂與代謝性疾病
疾病都會引起便祕腦垂體機能不全、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糖尿病等內分泌紊亂性疾病,高鈣血癥、脫水、鉛中毒、嗜鉻細胞瘤等也都常常引起便祕。妊娠後期,由於黃體酮的作用,使平滑肌動力減低也可導致便祕。
8、藥物性便祕
應用可待因、抗抑鬱藥、鐵劑、抗膽鹼類藥物,這些藥物會影響腸蠕動而引起便祕。長期服瀉劑,會使直腸對糞便刺激的感受性降低,產生藥物依賴性,一旦停藥,則會引起便祕。
有便祕症狀的患者應去醫院全面檢查一下,查詢引起便祕的原因。如是腸道器質性病變,需手術治療,如是腸道功能性病變,也需中醫辨證論治,內服中藥,配合鍼灸、按摩的方法才能治癒。多吃蔬菜、多喝水僅僅用於便祕的預防,或者說是便祕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出現便祕應及時調整,及時檢查。
在排除腸道及其他系統病變後,大多數人通過中西醫治療便祕症狀會緩解,再配合飲食療法,加強鍛鍊,避免久坐久立久臥,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就會使大便通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