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綜合徵是指各種原因的小腸營養物質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綜合徵,營養物質的吸收必須經過充分的消化作用。因此,廣義的吸收不良綜合徵包括消化不良與吸收不良,故又稱為“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徵”。許多疾病可引起本綜合徵,但其臨床表現及實驗檢查結果往往相似,吸收不良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其中脂肪吸收障礙最具特徵。
那吸收不良綜合徵要做哪些輔助檢查呢?
1、血液學檢查:大多數為巨成紅細胞性貧血,亦有正常細胞型或混合型(大細胞低血紅蛋白)。熱帶性口炎性腹瀉多為鉅細紅細胞型貧血。血清鐵、鉀、鈣、鈉、鎂的濃度均可降低。血清胡蘿蔔素含量可下降。血漿白蛋白、脂類和凝血酶原均可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可延長。
2、糞脂測定:
(1)定性試驗:可先肉眼觀察,檢查有無懸浮脂肪滴,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可使用蘇丹Ⅲ染色。中度和重度脂肪痢患者可呈陽性,而每日糞脂量在6g以下者則為陰性。
(2)定量試驗:正常人進變通膳食每日糞脂排洩量不超過6g,或為所攝入脂肪的5%。
國際上採用攝入一排出平衡試驗。方法是:吃含脂量為50~80g的標準試餐4~5天,然後留取3天的糞便全樣,每日用化學方法測定糞脂量,如平均每日糞脂量超過7g,則可診斷為吸收不良的脂肪痢。這是一種非常可靠的傳統標準方法。
近年來,有人提出,用放射性碘化三漬酸酯來檢查中性脂肪的腸道吸收,但此方法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131I商用製劑的穩定性較差。最近,又有認為,使用一種穩定的非放射活性因素13C-trioctanoin,可以作脂肪吸收不良的定性和定量測定,效果比31I為佳。
3、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α-木糖法:口服25gα-木糖後,收集5小時尿,作定量分析,正常排洩量應該為5g或5g以上。這一方法可作為對彌散性小腸疾病的一種普查試驗。
(2)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測試技術:如用131I白蛋白、131IPVP(聚乙烯吡咯烷酮)、51鉻白蛋白和67銅血漿銅藍蛋白等定量測定蛋白質吸收障礙。此外,57鈷標記測定維生素B12吸收,好Schilling試驗。還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鐵、鈣、氨基酸、葉酸、吡哆醇、維生素D的吸收不良。
4、X線檢查:包括胃腸道檢查和骨胳攝片。據報道,吸收不良綜合片的X線檢查陽性率一般可達80%~90%。
胃腸鋇餐造影可見小腸大多有功能改變,以空腸段為最明顯。主要X線病變有腸腔擴張、積液與鋇劑沉澱。腸曲分節呈雪片狀分佈現象,粘膜皺襞增粗或腸壁平滑呈“蠟管”徵。鋇餐通過時間延緩。骨痛部位攝片可見有骨質疏鬆、骨軟化徵象或病理性骨折。
5、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經口途徑的小腸粘膜活檢,可在選擇性患者在用於檢查吸收不良。這一技術大大加深了對吸收不良的組織病理學基礎的認識。
6、導致吸收不良的各種原發性疾病的特殊檢查:如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檢查、胰腺疾病患者檢查澱粉酶以及糖尿病患者檢查血糖等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