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納差,通俗一點講,就是吃飯不太好,食慾不振,沒有胃口。在中醫範疇中歸屬於脾胃病,由多種原因導致。如傷食引起,常表現為噯吐酸腐之氣;再如溼阻引起,常表現為胃脘脹悶、舌苔白膩。
引發胃納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感受時邪
脾胃為後天之本,擔負著受納、腐熟、運化、消化吸收的繁重任務。若因感受風寒之邪,風寒之邪客胃,使胃之受納功能受損;或因感受暑熱時邪,熱邪幹胃,胃氣受損,亦可使胃之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特別是感受溼邪,溼性粘膩,最易傷害人體脾胃之消化吸收功能,同時脾主溼而惡溼,溼多則能鬱遏脾陽,使脾運受損,胃氣不開則不思飲食。
2、飲食所傷
正常人體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則能形與神俱。若生活起居有逆生理,或過食甘肥厚膩,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醇酒甘肥過度,伐傷脾胃,使胃氣受傷,則胃氣不能主腐熟,納消之能,則不思飲食。
3、脾胃虛弱
脾胃為後天之本,中運之軸,陳修園說:“中央健,四旁如”,講的就是脾胃功能健旺。胃氣受損,則惡聞食臭,導致納差。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衰,則不能食而瘦。
4、腎陽虛衰
腎為先天之本,為人體生命之根,人體一切動力的源泉,特別是命門之火,能化生萬物,火能生土,對脾胃消化腐熟食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腎陽虛衰,則命門之火不能生化脾土,則可導致脾胃功能虛弱,而致不能飲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