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滑膜皺襞是胚胎時期存在的滑膜隔,胎兒後期卻開始退化,稱為膝關節發育中的殘留組織。按部位分為髕上、髕下、髕內側皺襞。膝關節滑膜皺襞常因劇烈運動、創傷、炎症等引起膝關節疼痛和一系列功能障礙,稱為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徵(Plica Syndrome)。內側皺襞異常時,可越過髕骨關節面內側脊,被擠壓於髕、股骨之間,產生所謂的內側皺襞綜合徵。臨床表現主要為膝內側痛,膝關節活動時可有髕骨異常抖動。本病多見於青壯年。本病經治療可獲得良好的效果,治療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
一、滑膜皺襞的組織學發生
關於滑膜皺襞的成因,學術界尚存在分歧。存在先天變異,損傷性炎症產生纖維素粘連,滑膜的反應性修復等多種觀點。
各種觀點中,先天變異學說得到普遍認可。這一理論認為在胚胎早期,膝關節分為內側、外側和髕上3 個腔室,腔室之間有隔膜分開,隔膜為疏鬆彈性纖維組織。胚胎3個月時,隔膜退化,3個腔室開始融合。若隔膜退化不完全則形成滑膜皺襞。
二、滑膜皺襞的分類
習慣上將滑膜皺襞分為4種類型:髕上皺襞、髕下皺襞、髕內側皺襞和髕外側皺襞。其中最常見的為髕下和髕上皺襞。髕內側皺襞較前二者少見,但易引發臨床症狀,故成為臨床研究討論的重點。髕外側皺襞較為少見。
三、滑膜皺襞綜合徵的主要病因
(1)直接創傷,皺襞受到鈍性撞擊。
(2)間接損傷,運動過量,膝關節被迫反覆屈伸、扭轉,皺襞受到牽拉及髕股關節面的反覆擠壓、摩擦。
(3)膝內其他病變引發慢性炎症,累及皺襞。這些因素使滑膜皺襞炎性變而充血水腫,久之則增生、肥厚、纖維化,失去原有彈性。膝關節屈伸活動時,纖維化的皺襞不能隨之變形拉長,形成對股骨髁的機械性刺激,輕者在股骨髁邊緣的滑膜出現繼發性炎症,重者導致髕骨及股骨髁軟骨的蝕損。在發病早期,症狀多來自發炎的皺襞本身;晚期的症狀則多由皺襞受牽拉引發的纖維化和關節軟骨的損傷所致。
(4)滑膜皺襞變異,粗厚、寬大、纖維化,質較硬而缺乏彈性,大部分人認為此種皺襞更易發生病理變化,導致臨床症狀的產生。
四、膝滑膜皺襞綜合徵的臨床表現
(1)患側膝關節無力,活動時腿打軟,上下樓或久坐後突然站立時特別容易出現;
(2)膝關節內側疼痛,跑步過度勞累或伸屈膝關節過長時症狀加重;
(3)伸屈膝關節大於45°時有關節彈響聲;
(4)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腫脹、積液,伸屈活動時條索在股骨內側髁上滑動,用手可觸覺滑膜皺襞跳越股骨內髁和一閃而過的髕骨抖動;
(5)膝關節過屈或過伸試驗陽性;
(6)麥氏徵陽性;
(7)壓迫股內髁膝關節屈伸試驗陽性。
五、輔助檢查
當明確診斷較為困難時,可藉助於影像學檢查和關節鏡探查。X線片通常無陽性發現,普通CT對皺襞的診斷無明顯作用。
MRI:能較好的顯示皺襞的序列為梯度回波T2加權像、壓脂T2加權像和質子密度加權像。在關節液不充足時,可採用關節造影,注射顯影劑擴張膝關節,使皺襞顯像更為清晰。在MRI中皺襞顯示為低訊號的帶狀或線狀影,位於高訊號的關節液中。髕上皺襞在矢狀位最易顯影,常呈帶狀低訊號結構,位於髕骨後方上部。髕下皺襞呈線性低訊號結構,在矢狀位位於ACL前方,與之平行。髕內側皺襞在軸狀位和矢狀位的T2加權像最為清晰,如進行關節造影則效果更佳。
關節鏡檢查:滑膜皺襞綜合徵的臨床症狀及體徵與膝部其他病變不易區分,常易混淆。因此,滑膜皺襞綜合徵的最後確診,常需藉助關節鏡檢查。大部分滑膜皺壁是在進行關節鏡下其他手術時發現的。關節鏡下可觀察到帶狀的、薄而半透明的或是肥厚纖維化的滑膜皺襞,或附於髕上囊,或與ACL並行,或夾於髕股關節間,寬大的皺襞可包裹股骨髁之上,甚至關節腔分隔成兩個腔室。
六、鑑別診斷
診斷滑膜皺襞綜合徵宜採用排除法,逐步排除其他膝部病變,如伸膝裝置損傷、髕股關節炎、半月板損傷等。但因其臨床表現與其他膝部病變較相似,鑑別診斷較為困難,需綜合病史、體徵分析。
(1)皺襞綜合徵與伸膝裝置損傷鑑別:前者病程較長,多自青少年時期開始發病,間斷性出現症狀,逐漸加重;後者多有過量體力活動或運動史,各年齡段均有發病。臨床查體結果比較:前者髕緣可觸及條索,有壓痛,伸膝裝置緊張時壓痛減輕或消失,後者可觸及髕周伸膝裝置腫脹、壓痛,緊張時仍無緩解;前者髕骨研磨試驗,可感髕股關節間條索彈撥及疼痛,後者則可為陰性;前者髕骨抽動試驗結果呈陽性,後者多為陰性。二者下蹲試驗結果雖都為陽性,但前者多在30°至60°之間產生疼痛。
(2)皺襞綜合徵與髕股關節病鑑別:前者多自青少年時期開始出現症狀,病史長者可導致髕股關節病;後者發病年齡偏高。在臨床症狀方面,疼痛症狀非常相似,但前者頻發清脆彈響,後者多無彈響,重者出現摩擦聲;前者可間斷出現輕度關節腫脹,後者不伴他病時多無關節腫脹。臨床查體發現,兩者壓髕、磨髕試驗結果雖都可為陽性,但前者可觸及髕緣條索壓痛,磨髕時可感髕股關節間條索彈撥,後者僅為髕骨壓痛,磨髕時髕股關節粗糙不平感。
(3)皺襞綜合徵與半月板損傷鑑別:前者多有過度運動史,可無明確外傷史,後者多有急性外傷史。臨床症狀方面,前者疼痛多為慢性鈍痛,輕者僅為不適感位置可在髕上或關節線上方;後者在外傷急性期疼痛明顯,轉為陳舊性時可緩解,但每遇絞鎖後加重,位置在內外側關節間隙。前者有多種清脆彈響,可為“咿呀”聲、短促“砰”聲和“噼啪”聲等,位於膝前髕股關節間;後者則為低沉、悶響。前者頻發“假性”絞鎖,僅為彈撥感,不需解鎖;後者偶發絞鎖,不易解鎖,甚者無法自行解鎖。
(4)皺襞綜合徵與髕下脂肪墊炎鑑別:本病是由於髕下脂肪墊病理性肥大而受到髕股關節的擠壓產生充血、水腫等炎性反應引起的疼痛,當膝關節伸直時脂肪墊受到髕股關節擠壓而引起疼痛,其壓痛點在髕下脂肪墊處。
七、治療
保守治療:主要有休息、區域性理療、封閉、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加強股四頭肌功能鍛鍊等方法,可起到減輕炎症反應、改善症狀、減緩滑膜的病理改變等作用,但不能去除病源,一旦誘因再次出現,病人的症狀、體徵將再次出現並加重。
手術治療:採取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應及時選擇進行手術治療,關節鏡下切除病理狀態的皺襞。特別是那些炎性變、肥厚、纖維化而失去彈性的皺襞,臨床症狀明顯,關節鏡手術切除後往往取得理想的療效。及時切除病理狀態的皺襞,避免其導致膝關節內其他結構,特別是關節軟骨的繼發損傷。切除皺襞時,應從其附著部切除其全長,使之完全去除,如僅從中部剪斷,皺襞可自行癒合,再次出現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