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燥寒水論治
食管癌屬中醫“噎膈”範疇,主張將食管癌歸為“隔證”。首先,一般食管病變,尚不足以引起食入即吐嚴重的症狀、病變程度及預後差的現狀;其次,《黃帝內經》最早也是用“隔”來描述食則吐的症狀,並且《內經》中有“三陽結謂之隔”得經典論述。
《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雲:“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雖然歷代醫家對此解釋不一,但是每一種說法都難以服眾。筆者主張臨床從火、燥、寒水論治,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三陽結”是少陽、陽明、太陽三陽互結,形成“隔證”,這樣從臨床應用的角度就不難理解了:一陽為少陽相火,屬火;二陽為陽明燥金,屬燥;三陽為太陽寒水,屬寒,三陽結就為火燥寒三邪互結、阻礙氣機升降,日久化痰、化瘀,痰火燥寒瘀共同作用,發為“隔證”。
目前西醫在緩解食管癌梗阻方面用慶大黴素及山莨菪鹼注射液口服,用中醫的認識分析為:慶大黴素祛火,山莨菪鹼注射液抑制腺體分泌,具有祛痰的作用,這與中醫病因病機分析部分相符。此外,從運氣學角度分析食管癌患者發病的要素時,發現絕大多數患者生辰火、燥、寒因素並存,這也佐證了筆者對食管癌“三陽結”的解釋。
胃鏡表現要辨清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在應用中醫治療食管癌中強調多種辨證方法綜合運用。除常見的臟腑辨證、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還十分強調諸如耳診、手診、面診、脈診、舌診、五運六氣等診斷方法,尤其是胃鏡下食管癌變部位表現的中醫辨證。
根據部位、病理辨證
腫瘤也是有寒熱之分的,而且寒熱與腫瘤部位、病理型別有一定關係。腫瘤的部位辨證應從體表—內部、頭頸部—下肢、腹部—背部、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等方面認識。食管癌近口腔者多為鱗癌,多表現為火的症狀;近賁門段,多腺癌;泡沫黏液較多,多屬於寒痰。
根據胃鏡表現辨證
早期食管癌按其形態可分為隱伏型、糜爛型、斑塊型和乳頭型。其中以斑塊型為最多見,佔早期食管癌的1/2左右,此型癌細胞分化較好,表面輕度隆起,粗糙不平,呈橘子皮樣,觸之易出血,多偏於少陽相火旺盛,少陽氣機不利,容易鬱結。糜爛型佔1/3左右,多為陰不足,屬於陽明燥金。乳頭型的最大特點是突出表面,表面多血,常見於氣滯血瘀或者痰瘀互結。
中晚期食管癌臨床中多見,病理形態分型可分為髓質型、蕈傘型、潰瘍型、縮窄型、腔內型和未定型。其中髓質型惡性程度最高,佔中晚期食管癌的1/2以上,此型別沒有明顯的凹陷或者凸出,中醫辨證為陽氣不足。蕈傘型佔中晚期食管癌的1/6~1/5,此型別類似於早期的乳頭型,辨證多為氣滯血瘀或痰瘀互結。潰瘍型佔中晚期食管癌的1/10左右,此型別管壁可見明顯凹陷,中醫辨證多為氣陰不足。縮窄型佔中晚期食管癌的1/10左右,食管黏膜呈向心性收縮,故出現梗阻較早,黏性分泌物較多,“寒主收引”,因此中醫辨證多屬於寒痰。腔內型比較少見,此型別中醫辨證與蕈傘型和潰瘍型有相似之處,既有痰瘀互結又有氣陰不足的表現,臨床應當靈活處理。
方藥可以個性化
溫陽活血化痰、益氣養陰降逆、清熱抗癌解毒是食管癌的基本治法,筆者常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引火湯、旋覆代赭湯、血府逐瘀湯為基本方。根據辨證不同及個體差異,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根據陰證、陽證加減雖然食管癌的臨床表現以進食困難為主,但從食管癌發病原因可以看出,多數患者屬熱者,極少數可見到寒飲凝結等一派寒象,因此食管癌同樣可以分為陰證、陽證。不管是何種病理型別的食管癌,肺、胃、脾、腎功能失調是致病的關鍵,表現為痰瘀互結、氣機升降失常,皆應以潤肺健脾、固腎養陰、降逆化痰、祛瘀和胃為基本治則,不同的是根據患者屬陰證還是陽證,即治療上是清熱還是化飲,屬陽證者自然當需清熱,屬陰證者必然溫陽化飲。
1.根據轉移灶加減
腫瘤轉移之處多為正虛或為邪實所阻,因此,可以依據轉移灶的特性辨證加減用藥。
2.淋巴結轉移
淋巴結轉移者為痰溼流注,治當加強化痰祛溼的作用,可加海藻30g、海浮石50g、地龍15g、燒乾蟾5g;
3.肝轉移
肝藏血,體陰用陽,肝轉移者多為血虛,治當加強補肝血的作用,可加當歸、白芍、山萸肉各30g;
4.肺轉移
肺為嬌髒,主氣,為儲痰之器,肺轉移者為肺氣陰不足、痰溼不化,應當加強補肺之氣陰、化痰散結的作用,重用黃芪50g~120g、知母20g、白英20g、升麻3g、煅海浮石50g;
5.多個臟腑轉移
提示元氣大虛,應當大補元氣。
根據症狀加減
1.有腫物者
加斑蝥4只、燒乾蟾5g軟堅抗癌;
2.胸痛者
加乳香10g、沒藥10g、薑黃10g活血止痛;
3.胸悶者
加檀香10g、丹蔘10g理氣活血;
4.嘔吐
加生赭石30g、柿蒂15g降逆止吐;
5.痰多者
加青礞石30g、炒黃芩10g滌痰下氣;
6.便祕者
加酒大黃10g、焦檳榔30g理氣通腑;
7.食慾差者
加焦山楂30g、焦神曲30g、藿梗15g、蘇梗15g開胃解鬱;
8.偏寒者
去茯苓、瓜蔞,加白附片10g、細辛3g、川椒10g、吳茱萸5g、茯苓30g、澤瀉30g溫陽化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