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肺迴圈分流術:在體迴圈與肺迴圈之間施行血管吻合術,使部份體迴圈血液分流入肺迴圈,從而增加肺迴圈血流量,提高動脈血氧含量,使血缺氧得到改善。臨床上表現為紫紺減輕,活動能力增強,血液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壓積降低,動脈血氧含量及血氧飽和度升高。施行體-肺迴圈分流術可應用體迴圈動脈或上腔靜脈,由於靜脈壓力低,血流速度緩慢,易於形成血栓,致血管腔堵塞,因此,治療法樂四聯症均應用體迴圈動脈與肺動脈作吻合術。手術方式有下列數種:
1、Blalock-Taussig手術
年Taussig與Blalock首次報道應用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與肺動脈作端側吻合術治療3例臨床上呈現嚴重紫紺的法樂四聯症,取得良好療效。為了使體迴圈血液可以經吻合口分流入兩側肺組織獲得氧合,宜用鎖骨下動脈近段切端與肺動脈切口作端側吻合術。
2、Potts手術即降主動脈-左肺動脈側側吻合術
年Potts,SmitH,Gibson等首先在臨床上應用於3例法樂四聯症病人因而得名。在此之前,Gross與Hufnagel以及Blalock與Park等人,曾對實驗動物施行這種手術,由於手術中需完全阻斷降主動脈血流造成脊髓缺血,往往引致後肢麻痺,為了避免發生這種嚴重併發症,Potts,Smith等創制環狀動脈鉗,在降主動脈上放置這種主動脈鉗,既可以阻斷部份主動脈壁供作吻合術,又可保持降主動脈血流通暢,脊髓的血液供應不受影響。
3、Waterston手術升主動脈-右肺動脈吻合術
於1962年報道升主動脈右肺動脈吻合術。此後Cooley,Hallman、Edwards等相繼於1966年也報道施行這種手術的臨床經驗。
四聯症根治術:兒童病例需在體外迴圈結合25℃低溫下施行手術。嬰幼兒病例則可採用深低溫體外迴圈和停止灌注的方法施行手術,先經體表降溫,待鼻、咽溫度降到24℃左右施行剖胸術,建立體外迴圈,通過血流降溫進一步將鼻咽溫度降到18℃左右,然後停止體外迴圈進行心內操作,心內直視糾治術結束後,再恢復體外迴圈作血流復溫,待鼻咽溫度升高達35℃,直腸溫度到達28℃以上,心臟搏動恢復後停止體外迴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