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通外科 主任醫師 周繼盛

       患急性壞死性腸炎的嬰幼兒症狀不典型,產嬰多在出生後3~10天發病。由於早產或低體重而收治於監護病房,在人工餵養期間或對未成熟兒因吞嚥反射建立不完全而放置胃管鼻飼期間發現胃內有瀦留,繼有腹脹、嘔吐、便血發熱或體溫不升,心率過速或緩慢,腹肌緊張、腹部脹氣、腹壁紅斑等體徵。如何有效預防急性壞死性腸炎呢?
  採用各種支援療法,其中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輸液及抗感染性休克等綜合治療措施,以期達到病情穩定。
  1、液體支援:尤對危重患者應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並採取中心靜脈壓監測下輸液,注意有效的迴圈復甦。在擴容輸液的同時根據情況要補充鮮血、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複合物及輸入血小板等。由於腹瀉、嘔吐造成的液體丟失和禁食引起的攝入不足在出現血容量降低的同時會引起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的紊亂。動態監測血生化指標,補充鈉、鉀、氯及可能出現的鈣、鎂和微量元素的不足,糾正代謝性酸中毒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是搶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2、營養支援:該類病人屬於高分解代謝狀態,其基礎代謝率可增加到50%~150%,需要蛋白和熱量的補充,有條件時可採用代謝車測定病人能量消耗,指導補液。臨床上多采用葡萄糖、中長鏈脂肪酸、氨基酸作為營養支援的底物,熱氮比例可為418kJ(100kcal)∶1g。在嬰兒因為各器官主要代謝物質為脂肪,脂肪乳劑的量可達4g/(kg·d),在幼兒進行營養支援時,必需氨基酸應為總攝入氨基酸的40%~50%。對嬰兒給液應細緻地計算。給予適量的谷氨醯胺可改善氮平衡,促進腸道黏膜細胞的營養與更新,並注意對體內所需各類維生素的補充。在營養支援的過程中應注意對併發症的監測。

  3、抗休克治療:腸源性感染造成周身炎性反應,嚴重時導致感染性休克。補液、糾正迴圈血量不足是抗休克的主要措施,在行有效的液體復甦時,可給予血管擴張藥如莨菪鹼等。同時選用對腸內細菌有效的藥物,如甲硝唑、氟哌酸、三代頭孢菌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等,一般選用兩種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改善周身狀況,穩定溶酶體膜,抑制炎性介質釋放,一般用藥3~5天,但應注意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加重腸道出血、促發腸穿孔之虞,應慎用。投止血藥物如對羧基苄胺、維生素K、止血敏等。生長抑素類藥物如善得定對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在抗休克治療的同時應注意呼吸支援、供氧、給予強心、利尿藥物、觀察尿量、高溫時降溫等。根據病情變化要不失時機地決定外科手術治療。
  4、飲食管理:在經前述內科治療後如病人情況獲得改善應繼續胃腸外營養並保持胃腸減壓,繼續使用抗生素7~10天,以期獲得完全緩解。進食時應先以清流質開始,漸漸過渡到流質、半流質、少渣飲食,對進食後又出現消化道症狀者應停止,待症狀消失後再進食。對嬰兒的餵養恢復是一個耐心、細心的飲食護理過程,要注意觀察進食後反應,餵養應選擇從進水開始,以後給稀釋牛奶,觀察大便了解消化情況,注意防止腹脹及胃瀦留。

  對症狀較輕微的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可考慮先用非手術療法控制炎症,待進一步查明病情後進行擇期手術。對較重的急性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或膽囊穿孔,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但必須作好術前準備,包括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失調,以及應用抗生素等。非手術療法對大多數(約80~85%)早期急性膽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痙鎮痛,抗生素的應用,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以及全身的支援療法。在非手術療法治療期間,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症狀和體徵有發展,應及時改為手術治療。特別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變化較快,更應注意。據統計約1/4的急性膽囊炎病人將發展成膽囊壞疽或穿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