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一種運動幻覺或空間位象體會錯誤,病人主觀感覺自身或外物旋轉、擺動、升降及傾斜。眩暈居病人就診原因中的第三位(僅次於發熱和頭痛)。眩暈發作時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學習,不適場合發作可造成不良後果。有研究表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佔眩暈的1/3。可見其為常見病、多發病。
該病最先於1897年,由Adler提出。1921年Bdrdny將該病描述為頭部快速運動時出現短暫的反覆發作的眩暈,並正式提出該病。1952年,Dix和Hallpike對該病進行了詳細描述,並且命名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h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國內1999年邢光前等才最初提出該病。隨著對BPPV病理生理的認識,嵴頂耳石症和管石症理論逐漸得到公認,在後半規管中發現了飄動的耳石,促進了該病治療。Epely在管石症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復位治療方法。這些復位治療操作簡單,迅速見效,有效率高,更加證實了管石症理論,逐漸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隨著對該病認識的逐漸提高及經驗的積累,我國2006年提出BPPV診治指南。促進了國內對BPPV的認識與普及。
BPPV的分類根據發病機制,BPPV可以分為嵴頂耳石症和管石症,還有一種非常少見的型別為耳石半規管嵌頓。根據該病累及的半規管,可分為後半規管BPPV、水平半規管BPPV、前半規管BPPV及多半規管受累BPPV。從病因來看,大部分BPPV患者沒有明確病因。稱為特發性或原發性,佔到60%~90%,而特發性BPPV多和年齡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耳石的代謝、吸收、再生受到影響,容易脫落。導致產生該病。另外女性多發,有偏頭痛病史、使用基糖苷類等耳毒性藥物、糖尿病、高血壓、類風溼性關節炎、高血脂、後迴圈缺血、鼻竇炎、吸菸等有可能好發。繼發性BPPV,明確的繼發因素包括頭部外傷、其它內耳疾病、內耳手術、氣管插管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典型眩暈發作史,因臥床突然翻身,頸伸或前屈而突發眩暈,多數持續時間小於3 0 秒,部分患者可達2分鐘後自行緩解 。醫者行Di x-Ha l l p i ke手法、側臥位法、轉動手法檢查,如為陽性可基本確診。
治療:自限型:為發作數次後,自行緩解不再發作 ;復發型:為患病數週數月後仍反覆發作,醫者根據體位確定患病側別及受損半規管方位,選擇相應手法復位治療,據報道體位治療有效率達8 0 %~9 0 %以上,有些個別例可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筆者在門診及住院部對BPPV患者行復位治療均證實非常有效。部分患者仍會復發,但復位治療仍有效。注意復位後患者回家睡高枕1-2d,不向患側臥。1周後複查再行Hallpike變位眼震試驗,如無眼震出現為痊癒,否則重複上述手法,再1周後複查。如超過3次仍不好,應進一步檢查,包括MRI,以除外顱內病變。頑固型:可長達1年以上,間歇期無症狀。頑固性BP P V可進行手術治療。另藥物治療針對原發病治療除用血管擴張劑及神經營養劑外,可用抗眩暈藥及抗膽鹼藥。此類藥物對預防發作和改變疾病的自然病程沒有作用,可抑制前庭神經,減輕眩暈及自主神經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