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樑東輝

  1、阿司匹林餐前還是餐後服?

  阿司匹林普通製劑的傳統用法是餐後服用,旨在通過食物的緩衝減少對胃腸黏膜的直接損傷。但是腸溶阿司匹林抗酸而不耐鹼,若在餐後服用並不能體現腸溶片的優勢。

  這是因為進餐後食物的緩衝使胃內酸性環境稀釋,胃液酸鹼度提高,腸溶衣易於溶解;此外,藥片與食物混合使藥物在胃內停滯時間延長,也容易使腸溶衣破壞。

  餐前服用,由於空腹胃內酸性環境強,腸溶衣不易溶解且胃排空速度快,在胃內停留時間短,從而可減少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

  觀察性研究亦證實:餐前服用腸溶阿司匹林可以明顯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於餐後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出現上腹痛、燒灼感等不適症狀的患者,改為餐前20~30 min服藥後大部分患者不再出現消化道不適症狀。

  因此,對於阿司匹林腸溶片建議餐前服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損傷。

  2、腸溶片要不要交待「不能嚼碎服」?

  阿司匹林腸溶片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每天 100 mg,飯前用適量水送服。

  由於阿司匹林腸溶片具有抗酸性,所以在酸性胃液不溶解而在鹼性腸液溶解。阿司匹林腸溶片相對普通片來說其吸收延遲 3~6 小時。

  當患者出現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建議首次劑量 300 mg,嚼碎後服用以快速吸收(不限於腸溶阿司匹林)。

  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必交待「不能嚼碎服」,以免患者誤解,延誤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的自救。

  3、餐前服依然有胃腸道出血風險?

  高質量的阿司匹林腸溶包衣在十二指腸內鹼性環境下才溶解,因而可避免對胃黏膜的直接損傷。但並不能明顯降低胃腸道出血的風險。

  阿司匹林誘發消化道出血的機制中,除了對胃腸道黏膜的直接損傷作用外,阿司匹林抑制環氧化酶(COX)活性,減少胃腸粘膜保護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血栓素
A2 的合成,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易致出血。

  阿司匹林導致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包括從輕微消化不良到致命性消化性潰瘍出血和穿孔。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使消化道損傷危險增加 2~4 倍。阿司匹林導致嚴重消化道出血的絕對危險為每年 0.12%。

  空腹服用阿司匹林可縮短胃內停留時間,順利到達吸收部位小腸,建議阿司匹林腸溶片最好在空腹服用。但前提條件是選用腸包衣好的腸溶阿司匹林片,這方面進口更具優勢。我們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個體化用藥,禁擅自用藥哦!

  接下來讓我們從新認識一下這個百年傳奇藥物阿司匹林吧!

  阿司匹林是一種神奇的藥,它的年齡超過了110歲。它與青黴素、安定並稱為“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它為人類減少死亡、延長壽命,尤其是為降低心梗死亡率提供了簡單有效而經濟的手段。

  從它誕生那一刻起,圍繞它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醫生們的一致共識是——該用就用。

  柳樹皮中找到止痛藥

  西方醫學史上最早記載關於阿司匹林故事,始於1897年。但實際上,阿司匹林的傳奇歷史幾乎和人類文明一樣漫長。

  古蘇美爾人的泥板上就有用柳樹葉子治療關節炎的記載。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埃伯斯氏古醫集》記載了用柳樹皮、樹葉塗抹身體,可緩解關節炎和背部疼痛。

  而被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師希波克拉底曾把柳樹皮磨成藥粉讓病人服用。希波克拉底從柳樹中找到的鎮痛藥就是阿司匹林的原型——水楊酸,並把它寫進了自己的著作中。

  雖然水楊酸能鎮痛,但它有著幾乎無法去除的副作用,損傷胃黏膜、導致胃出血,使得很多患者控制了風溼卻不得不忍受胃病的痛苦。

  19世紀末,在一家藥廠工作的化學家菲利克斯·霍夫曼的父親老霍夫曼,在用水楊酸驅除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時,嘔吐和胃部不適也讓他痛不欲生。

  或許是不堪忍受父親因服藥帶來的巨大痛苦,霍夫曼查閱了一系列論文,終於找到了一種方法,生產出了穩定且副作用較小的乙醯水楊酸(ASA,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從此,風溼病治療的歷史被改變。

  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發明專利申請被通過,商品專利號為36433。阿司匹林開始在位於德國伍珀塔爾的埃爾伯福特工廠生產,從此阿司匹林便問世了。

  阿司匹林可預防心臟病

  很快,阿司匹林便以鎮痛藥的身份暢銷全球,並在全球擁有了一幫醫生粉絲,有醫生髮現服用阿司匹林和心臟病發病率存在一定的關係,儘管他們並不確定。  作為流行病學教授,英國加地夫大學彼得·埃爾伍德博士及其團隊在1974年發表了一部專著,對心肌梗塞後使用阿司匹林與死亡率的關係進行了首次隨機性試驗,這引起了全世界對阿司匹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興趣。

  1980年,關於阿司匹林在心臟病預防上的各項試驗結果總結分析,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結論:阿司匹林可以降低25%~30%的心臟病發作風險。

  阿司匹林之所以能夠降低心臟病發病率,是因為它可以抑制血小板某些特性從而稀釋血液,讓我們的血液不那麼黏稠,一些由栓塞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就能夠得以避免。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查爾斯·海尼肯斯博士在1983年開始了一項有22071名年齡大於40歲的健康男性醫生參與的研究。5年以後,研究結果證明,服用阿司匹林的那一半人相比服用安慰劑的那一半人,心肌梗死風險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66%,糖尿病人群首次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61%。

  但同時也發現,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比對照組有更高的腦溢血的風險。此後的多項研究在證實阿司匹林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同時,也揭示出阿司匹林增加了人們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胃黏膜損傷的概率。

  對於曾經有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史的患者,以及確診的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療沒有異議。但是對於沒有心臟病和心腦血管事件發作史,卻有此種風險的人群,是否應該常規服用阿司匹林,卻一直有著爭議。

  阿司匹林是把雙刃劍

  110多年過去了,2010年6月,首次在中國召開的“世界心臟病學大會”上,“阿司匹林”這個詞又被頻頻提起,紛爭也並不少。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上,中國醫生們卻達成了共識。

  2010年第二期的《中國內科雜誌》上刊載了一篇由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分會署名的文章——《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中國醫生共識》,文章作者是著名的健康教育醫生、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胡大一。文章中列出了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高膽固醇血癥、吸菸、糖尿病、高血壓、腹型肥胖、缺乏運動、飲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緊張12種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而且建立了中國人缺血性心血管發病危險的評估方法。由於老年、糖尿病、高血壓等特徵人群既是血栓高危人群,也是出血高危人群,根據評估結果,如果未來10年心血管風險大於8%的話,服用阿司匹林的獲益要大於風險;若是評估的風險小於6%,則風險要大於獲益。8%和6%的風險如何評估出來呢?這需要找專業心內科醫生進行評估。

  12種心血管病高危因素中,你如果佔到超過了三項,請不要猶豫,立刻到醫院做個準確評估,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干預方式,若干年後你可能會感嘆自己當初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