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瞭解乳糖
糖類的化學構成可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乳糖是雙糖,甜度是甘蔗糖的六分之一。由於分子空間構型上的差異,使得乳糖表現為兩種旋光異構體,分別是甲型乳糖(α-乳糖)和乙型乳糖(β-乳糖)。乙型乳糖具有營養價值,而甲型乳糖不能被人體利用。乙型乳糖是兒童食用最好的糖類,而且兒童消化道內有充足的分解乙型乳糖的乳糖酶,能很好的分解消化吸收利用乙型乳糖。消乙型乳糖在人體內被雙糖酶分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而被人體吸收利用。人乳含乳糖7%,牛奶中含乳糖4.2%。人乳中的乙型乳糖不但含量比牛、羊奶高而穩定,且不會因母親的食物變化而變化,也不會因血糖變化而產生波動。人工配方的奶粉中也是參照母乳的成分,將乳糖的含量調整到比較高的水平。所以,一般的嬰兒 奶粉都含有豐富的乳糖。
二、乳糖對人體的作用
1、供能:分解出來的葡萄糖是血液中唯一合適的糖。消化乳糖不像消化蔗糖(白糖)那樣迅速。由於乳糖比蔗糖的吸收速率來得慢,因此,它可長時間地提供能量。乳產品是迅速產生半乳糖的食品,因為他們並不干擾血液中的葡萄糖的平衡,是很好的療效食品和增重飲食。
2、促進小兒腸道內的乳酸菌繁殖增長:在腸道中乙型乳糖在乳酸桿菌、乳酸鏈球菌、多種酶及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乙型乳酸對小兒腸胃有調整保護作用,它能抑制腸內異常發酵產生的毒素造成的中毒現象,還可抑制腸內有害細菌的繁殖。
3、乳糖是糖蛋白、糖脂的組成部分,參與細胞的多種功能,乳中的寡糖有抗感染作用,因此,用母乳餵養嬰兒,在一個月齡內,胃腸道和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減少,對尿道感染也有保護作用。
4、促進小兒對鈣的吸收;
5、所提供的半乳糖:半乳糖對兒童的大腦發育特別重要,它能促進腦苷脂類和粘多糖類的生成,也有助於內膜組織的迅速再生,並延緩動脈硬化的形成半乳糖在兒童腸道內是促進細菌合成維生素K和複合維生素B的促進劑。
三、乳糖不耐症型別
型別一: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於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發生率與種族和遺傳有關,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指從寶貝出生時,機體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判斷方法:無論飲用母乳、牛乳,均可導致明顯的腹瀉,停止餵乳或代之以米湯類食物餵養,腹瀉消失,即為先天性乳糖缺失或低下。新生兒哺乳後1至2小時即出現以腹瀉為主的症狀,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痙攣性腹瀉,嚴重的伴有嘔吐、失水、酸中毒。大便為水樣、泡沫狀,呈酸性,含有乳糖。體徵:體重不增,營養不良、消瘦、貧血、腹部膨隆等。
型別二:原發性乳糖酶缺乏:人類的幼兒在4歲的時候通常會失去90%的乳糖消化能力,但各人之間的差異很大。一些人種的第2號染色體上發生基因突變,表現能終止乳糖酶的減少性狀,所以這些人種終生能消化乳糖,其發生率隨種族和地區而異。如歐洲白人為5%~30%左右,亞洲黃種人為76%~10%,非洲為95%~10%左右。目前的狀況是:多數祖籍西歐的人基因中存在該變異(意味著他們夠終生消化乳糖),而東亞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和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族則多數沒有該變異(意味著他們成年後會出現乳糖不耐症)。全球平均有75%的人成年後會出現症狀,所以與其將之稱作疾病,還不如說是自然狀況更合適。
型別三:繼發性乳糖酶缺乏:由於各種原因致使小腸上皮損傷而導致的暫時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見病因如感染性腹瀉、嚴重的營養不良,大劑量服用頭胞類、內醯胺類抗菌素後等。腸絨毛頂端在腸炎時受損傷而出現酶的缺乏,而於腸炎後出現乳糖不耐受性腹瀉,需待絨毛下端向上生長至頂端,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後腹瀉方止,一般需0.5~2個月。
四、乳糖不耐受的怎麼吃?
1、少量多次攝入乳製品:可減輕或不出現乳糖不耐受症狀。即使乳糖酶缺乏的嬰兒,也可耐受少量乳類(120~240毫升),一天中一般乳糖限量為12克。不會出現不耐受的症狀;
2、外加乳糖酶:可以提高乳糖的消化和吸收。可將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加入乳糖酶,再用奶瓶喂;
3、選擇低乳糖奶配方奶粉:適合天生缺乏乳糖酶或慢性腹瀉導致腸黏膜表層乳糖酶流失的嬰幼兒。腹瀉時可停用原配方奶粉,直接換成此種配方。當腹瀉情況好轉,應漸進式慢慢替換回原嬰兒配方奶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