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病理學分析,肺癌分為四種主要組織型別: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還可再進一步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和大細胞癌。
一般的早期症狀有這些
1、年齡在35歲以上,久咳、特別是頻繁不止的嗆咳,短期內查不出原因者。
2、感冒或支氣管炎之後,咳嗽久治不愈而症狀逐漸加重者。
3、反覆、經久不愈的咯血痰,且有不固定的間歇性胸痛者。
4、原有肺結核及慢性支氣管炎,原有咳嗽規律突然改變者。
5、突然出現漸進性氣短、胸悶,胸透提示有胸腔積液者。
6、胸透顯示“肺部炎症”,經治療不能徹底控制,症狀反覆出現或加重者。
7、不明原因的關節、肌肉頑固性疼痛,面板麻木、灼痛,雖有發熱,但全身症狀不明顯。
8、長期吸菸史,家族中有癌症史,日常工作中接觸致癌物質,如石棉、瀝青、砷、鉻、煤焦油等機會較多的人,又出現呼吸道症狀者。
肺癌的臨床分期
一期:癌症只存在於肺內。
二期:癌症已經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結。
三期:癌症已經擴散到鄰近的組織,例如擴散到胸腔。
四期: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例如擴散到肝臟和骨骼。
一般認為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四期都可以認為是肺癌晚期。
EGFR基因突變比例
大約有 15% 的白種人和 30-50%的東亞人擁有 EGFR 基因突變,而對於那些無吸菸史的東亞人,這項比例高達50-60%。
PIONEER試驗顯示:來自亞洲七大區域的1450例患者中IIIB期或者IV期患者有51.4%存在EGFR基因突變。EGFR基因突變的頻率在女性(61.1%)和從不吸菸者(60.7%)中很高,但是EGFR突變在男性(44%),偶爾吸菸者(51.6%),和有吸菸史的人群(43.2%)中也是常見的。針對於亞洲地區來說,越南(64.2%)EGFR基因突變頻率最高,印度(22.2%)是最低的。
EGFR絡氨酸激酶抑制靶向治療
1、基因檢測的作用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靶向治療基因檢測用於評價肺小細胞肺癌患者是否適宜使用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EGFR-TKI)進行靶向治療。該檢測通過檢測組織或血漿遊離DNA中EGFR基因和KRAS基因突變狀況,通過對突變檢測結果的致敏或耐藥性分析,對是否適宜使用EGFR-TKI給予用藥建議。
(1)檢測到致敏突變的個體推薦使用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EGFR-TKI)進行靶向治療;
(2)檢測到EGFR T790突變的個體,推薦使用塔格瑞斯Tagrisso(Osimertinib)治療;
(3)檢測到其他耐藥性突變的個體,不推薦使用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進行靶向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中國專家共識:規範中國EGFR血液檢測。推動肺癌精準治療。
近年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等靶向藥物已經成為晚期肺癌患者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EGFR突變檢測是晚期肺癌患者使用EGFR-TKIs治療的先決條件。目前包括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及中國肺癌EGFR基因突變檢測專家共識等指南均一致建議,肺癌患者應常規進行EGFR檢測。然而,我國的EGFR檢測在肺癌患者中的受檢率相對偏低。有報道,2012年我國肺癌EGFR突變受檢率約為20%-30%,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或地區受檢率。未進行檢測最常見的原因主要在於缺乏足夠的腫瘤組織、病理組織學型別的限制(如鱗癌)和檢測週期過長。如何在我國提高EGFR等基因變異受檢率是提升我國肺癌精準診治的關鍵因素之一。
2、基因檢測的意義
檢測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是否存在EGFR基因或KRAS基因突變,能對靶向治療的效果進行前瞻性的預測,為醫生臨床用藥提供良好的參考,提高靶向治療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如果病人存在突變,可以使用靶向治療,為病人帶來積極的治療效果。如果病人不存在突變,則可為病人尋找其他更適合的治療手段,既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同時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花費。
聯合基因集團
“靶向用藥基因檢測”,它可以通過基因檢測,使得臨床醫生可以參考病人的基因資訊分析,“量體裁衣”,指導安全合理用藥,顯著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降低醫療成本,減少患者病痛。聯合基因有針對胃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四大高發癌症的“靶向用藥基因檢測”,不僅精準度高而且服務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