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外科術後常規護理
1、按外科一般術後和麻醉後護理常規護理。
2、詳細瞭解手術過程情況,包括病情、輸液、輸血量、尿量、胸腔引流液量和胸腔引流瓶底水量標記。
3、術後予斜坡臥位,並給予氧氣吸入,接心電監護測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觀察神志、瞳孔大小及周圍迴圈情況等。山東省胸科醫院胸外科白雪鵬
4、病人回病房後立即測量體溫,高熱者應積極採取降溫措施,體溫低於正常者,給予保暖復溫,必要時報告醫生處理。
5、保持胸腔閉式引流管通暢,定時擠壓引流管,防止阻塞,觀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質,若每小時引流量超過100毫升,連續3小時以上,提示有活動性出血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做好手術止血準備。(詳見胸腔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
6、避免因疼痛而影響病人正常呼吸,應及時使用止痛劑。
7、鼓勵病人深呼吸咳嗽,如痰液粘稠者,霧化吸入每日2――3次。術後如患者可進飲食,應鼓勵患者少量多次飲水,每次30~50ml,每10~20min飲水1次,以增加體內水分,防止氣道乾燥及痰液黏稠。(詳見胸外科術後呼吸道管理及護理)
8、胸腔引流管拔除後,一般無特殊禁忌者,應鼓勵患者離床活動,並適當作患側肩、肘關節活動。(詳見肢體功能康復活動)
9、胸外科手術病人,除消化道手術外,術後6小時如無噁心嘔吐、腹脹等胃腸道情況,可先飲水,術後第一天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亦可隨病人喜愛選擇飲食。如病人進食量不足,報告醫生。
二、胸外科術後功能康復指導
1、術後早期活動的目的:
•可促進整個機體功能的恢復
• 如促使呼吸加深,有利於肺擴張和分泌物排出,防止肺部併發症
• 促進血液迴圈,有利於傷口癒合,防止血栓形成
• 促進胃腸蠕動,防止腹脹、便祕
• 促進排尿功能的恢復,防止尿瀦留
2、早期臥床活動
2.1在未拔除胸腔引流管之前,或因其他原因限制活動時,應在床上經常做下肢屈伸運動;患肢上肢可做上舉、觸控頭頂及對側耳朵的練習,也可以用健側手握住患側手腕做上舉動作。
2.2一般情況下,胸腔引流管在術後48―72小時拔除,拔管後離床活動,可在室內或走廊慢走散步、自己用餐、去衛生間,每天按訓練計劃活動術側上肢,使術側上肢儘快恢復功能。
3、肢體活動指導
3.1術後患者患側肢體活動受限,在護士的指導下,患側肩關節可進行上舉、後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活動,肩胛骨進行上升、內縮、外移、旋轉等活動,肘關節做屈伸、旋轉運動。
3.2上肢功能鍛鍊的方法
① 術後6小時全麻清醒後開始做五指同時屈伸、握拳運動,每次3~5分鐘,每日三次。
② 術後第一天開始肘部屈伸運動,餐飲時用患側手持碗、杯,刷牙和洗臉。
③ 術後第二天開始梳頭運動,頸部不要傾斜,肘部抬高保持自然位置,面對鏡子梳理,每日三次,每次3~5分鐘。
④ 術後第三天開始肩部上下運動,運動時為保護患側上肢,用健側手扶助,做上舉過頭動作,每日三次,每次3~5分鐘。
⑤ 術後第四天開始膀根運動,逐步將患側手放於枕部,開始以健側的手予以輔助,逐漸將患側的手越過頭頂,觸控到對側的耳朵,每日三次,每次3~5分鐘。
⑥ 術後第四天開始擺臂膀運動,雙手左右大幅度擺動,為避免患側與健側差別,應共同用力,每日三次,每次3~5分鐘。
⑦ 術後第五天開始吊環運動,將患肢抬高上舉,肘關節伸直,並以肩關節為中心向前、向後旋轉運動,適當後伸鍛鍊,直至將患肢筆直上舉,每日三次,每次3~5分鐘。
⑧ 術後第五天開始扇動臂膀運動,雙手十指在腦後疊加,兩肘在面前開合,保持兩肘高度一致,並向後大範圍展開,每日三次,每次3~5分鐘。
3.3開胸病人術後的患側上肢漸進式功能鍛鍊:
開胸病人術後的患側上肢漸進式功能鍛鍊對其加快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和術後疤痕攣縮,還可提高肺活量。
具體方法是:
①術後6h(患者全麻清醒後),開始做五指同時屈伸、握拳運動,每次3~5min,每日3次。
②術後第1天開始肘部屈伸運動,清晨用患側手刷牙、洗臉、就餐時用患側手持碗、杯。
③術後第2天開始梳頭運動,頸部不要傾斜,肘部抬高,保持自然位置每次3~5min,每日3次。
④術後第3天開始上臂運動:運動時為保護患側上肢,用健側受拖住肘部,做上肢上舉過頭運動,每次3~5min,每日3次。
⑤術後第4天開始肩膀運動逐步將患側手放於枕部,觸控對側耳朵。開始時用健側手予以協助,逐漸將患側手越過頭頂,觸控對側耳朵每次3~5min,每日3次。
⑥術後第5天開始綜合運動,包括擺臂運動、雙手左右大幅度運動。為避免患側與健側差別,應共同用力。上肢上舉動作、雙上肢交替上舉、煽動臂膀運動、雙手十指在腦後疊加,兩肘在前面開合,保持兩肘高度一致,並向後大範圍展開,每項運動每次3~5min,每日3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