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王清賢

  心理調整是運用中、西醫心理學的原則和方法,通過語言、表情、手勢、行為以及周圍環境的作用,可以啟發、教育、勸告、暗示亞健康物件,從而進行心理調適。雖然心理調整的方法很多,亞健康者都能用,但亞健康者畢竟不同於有疾病者,他們還不是患者,不必都要用適合於患者的治療方法。一些有一定調整作用的方法可以參照使用。常見方法如下:

  1、勸說開導

  即採用語言交談的方式對其進行疏導,以消除可能致病的心因,糾正不良情緒和情感活動。該法使用廣泛,勸導者常以準確、生動、靈活、親切、適當的語言進行勸導,以幫助他形成正確的健康意識,矯治其心身健康誤區,排除其可能的心身障礙。誠如《素問·移精變氣論》雲:“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異”。“祝由”的本意是祝說病之緣由,即分析病因,探病之本,實為一種精神說服療法。

  2、移情易性

  是通過精神轉移,排除內心雜念,改變其不良情緒。《臨證指南醫案》指出:“情志之鬱,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和條件等,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靈活運用。例如情緒不佳時,聽聽抒情的音樂、觀賞喜劇等均有助情緒的轉移。古人對此頗有所認識,《千金要方》曰:“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慾”。可見,古人早就認識到琴棋書畫具有影響人的情感,轉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

  亞健康在白領和高壓力人群中十分常見,這類人群往往特別認真,只是醉心於某些目標,以致不能釋放壓力與壓抑,且一時間尚無明確的病症情況,對自身的健康狀態也往往掉以輕心,不太當回事,對他們來說,直截了當的勸說常無濟於事,故運用改造過的移情易性法,讓他們適當轉移聚焦點與情緒焦點,合理分配精力與生活時間等,加強必要的心身鍛鍊和學會自我心理鬆弛,是很有意義的。

  3、意示暗喻

  指採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其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以誘導其在無意中接受健康指導性的意見;或通過語言等方式,以解除其心中疑惑,達到改善多疑、抑鬱等不良情緒狀態。鑑於亞健康者的上述特點,此法也有其重要意義。意示療法具體包括使用語言來意示或借物意示等。語言暗示,即巧妙運用語言,暗示某些可能與有關疾病的情況,使其無意中加以瞭解,從而加強注意,消除不利心因、改善不良情感狀態。借物暗示指藉助於一定的事件或物品,暗示某些現象或結果,或提醒對方注意,或消解他的心理癥結。安慰劑的作用就包含有這一機理。

  4、寧神靜志

  指通過靜坐、靜臥、練習瑜珈等方式,以達到拋開雜思亂想之患。如此可進入“內無思想之患,外不勞形於事”的古代養生理想境界。《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是強調要注意精神調攝,情緒平和,可使人真氣和順,氣血順暢,陰陽平衡,心身健康。後世醫家在繼承前人思想理論的基礎上,通過臨床實踐,將寧神靜志在養生和防治疾病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南北朝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靜志安神必須提倡十二少,戒除十二多——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神散,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髒,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憔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儘管這只是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境界,但努力參照,盡力實行部分,對人們試圖告別亞健康,享有健康來說,實際意義還是非常突出的。

  5、全德養性

  指認識及遵循自然和人生之道,加強自身的身心和道德修養,陶冶性情,正確領悟人生真諦和社會生活意義,提高自身的綜合適應能力,這可從根本上幫助個體改善心身素質,預防心身病症的發生發展。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一直把人的道德修養看成是個體養生調攝的一項重要內容。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說:“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可見,古代養生家很重視養生和養德。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精神滿足,是保證心身健康的重要措施。全德養性的具體方式方法很多,針對於今天城市裡的亞健康人群,改變對一些問題的認識與態度也屬於廣義的全德養性範疇。例如,對現代城市裡許多因汲汲於瑣屑之事而終日煩勞緊張壓力過重的亞健康者,筆者常以佛學觀念勸告說:“若要活得隨意些,只能活得平凡些;若要活得輝煌些,只能活得痛苦些;若要活得長久些,只能活得簡單些;若要活得幸福些,只能活得糊塗些;…”。這雖有調侃之趣,卻也深含人生哲理的意蘊,深刻領會,也能有助於全德養性,領悟人生的真諦,加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6情趣養性

  指通過培養和發展多種興趣愛好,藉以調養性情。正當而廣泛的興趣愛好,可以改變人們單調枯燥的生活方式,增加心理宣洩和保持平衡的途徑,使精神上總有著某些良好的寄託,避免陷入強烈或持久的情感波動狀態,即使有所波動,也較容易走出困境。因此它對於個體形成健康穩定的心身素質很有好處。古代醫家認為,讀書學理,書法繪畫,養花栽竹,玩琴品茗,踏青旅遊,寓意奕棋,以及閨房女紅等都有一定的移情易性之功,可有助於修心養身。如《壽世保元》認為:“詩書悅心”。《老老恆言》說:“筆墨揮灑,最為樂事。”培養書畫雅趣,能激起對大自然,對人生的熱愛,置身於美好的意境中,從而有利於陶冶性情,改善心身素質。今天,生活在現代,可以培養性情的興趣愛好更多,集郵、攝影、探險、小說等等,不勝列舉。總之,通過這些興趣愛好,既可釋放心身潛能,又可陶冶情性,提高個體的品味境界。隨著人生境界的提高,可逐步獲得促進內在情感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相適應的能力。

  7、社會交往活動

  積極與人交往,共同從事某些有意義的活動,通過與人交往,能健全自我意識,體現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從而提高和改善心理素質。與人接觸和交往是人類基本的社會需求。動物的“社會剝奪”實驗表明,被隔絕交往的猴子遠比正常交往情況下的猴子有更為強烈的恐懼反應,它們在情緒上和行為上多有損傷,精神上是不完善的。對人的研究結果同樣如此。良好的交往活動具有“心理保健功能”,通過相互交往,訴說各人的喜怒哀樂,增進彼此的情感共鳴,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歸宿感和安全感。尤其當人處於危急、孤獨、焦慮的情況下,特別需要與人交往。通過與人交往,常可健全自我意識,體現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從而提高和改善心理素質。

  知識普及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遊離(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稱謂。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慢性疲勞綜合徵”。因為其表現複雜多樣,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化診斷引數。由於都市生活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環境汙染,導致體內酵素大量缺失,體內毒素沉積,從而影響到肌體健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