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學取向的健康觀與疾病觀
1.1心理學取向的健康觀
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
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
③有幸福感;
④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馬斯洛(Maslow)和米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十條標準:
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恰當估價自己的能力;
③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④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⑥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⑧能適度地宣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⑨在符合團體要求的情況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⑩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1.2心理學取向的疾病觀
心理學取向的疾病觀側重於疾病的心理方面,認為人類疾病不僅有身體疾病,而且還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一百多年來,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們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症狀做了精細的觀察和描述,包括意識、感知、思維、情感、行為、智力等方面,並創造和運用的許多專門術語和名詞。這些心理症狀是診斷心理疾病的主要依據。
1.3 心理學取向的亞健康觀
心理學取向的亞健康觀認為,亞健康是指介於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也可稱之為心理性亞健康。具體地說,心理學取向的亞健康主要是指人們在承受壓力的當時和過後,在心理和行為方面所產生的效應,既應激或應激後效應。這種效應可使人的心理與行為稍偏離常軌,但又沒達到心理(精神)疾病的程度。由於壓力強度不同和個人心理素質不同,這種效應的嚴重程度也不同。
2、亞健康的形成原因
2.1壓力因素
現代生活節奏快,知識更新快,競爭激烈。社會在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選擇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和壓力。人們希望跟上時代的步伐,在競爭中獲勝,成為成功者,就要努力學習,拼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養;
即使一個人竭盡全力,不敢鬆懈,他也不能保證自己就一定會成功的,因為別人也同樣的努力、勤奮,甚至比自己的程度更甚。這種現實的或想象中的危險情景會給人造成壓力,持續的壓力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許多臨床經驗和實驗室實驗都表明;一定壓力下的有機體要產生一系列的身心反應。
2.2個性因素
心理學對個性有廣泛深入的研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論闡述,但都試圖揭示個性的活動規律。如心理學家艾森克(Eysenck)用四個維度表示個性特徵,它們是內外向,精神質、神經質、掩飾程度。從內外向這一維度可將人分為內向或外向,具有外向特點的人活潑,喜歡與人交往,興趣廣泛,適應能力強,因此在壓力下往往會提高他的行為效率。
喜歡冒險和刺激,有時甚至喜歡尋找些有風險的事故。內向的人好靜,內省能力強,對他人和自己有很好的洞察力。不喜歡走極端,常在深思熟慮後做出決定,做事有條理。在突發事件時,可能外向人反應更敏捷、有效。而日常生活則可能內向人做事更牢靠,仔細。
還有一種研究把人格劃分為A型人格和B型人格,A型人格是指那些追求快節奏、有時間緊迫感,喜歡權力和支配,喜歡挑戰和攻擊,注重結果,渴望成功,不甘他人之下的人。這種人就是逛公園也是急衝衝地看完後跑到前面,並不停地催促遊伴快點。這樣的個性可能在競爭中很佔優勢,然而卻享受不了輕鬆和悠閒。
B型人格的人競爭慾望不強烈,喜歡慢節奏的生活,不太注重佔有和支配,攻擊和敵意也少,情願悠閒度日而不喜歡在壓力下工作,故用世俗的標準來衡量不會是太成功的人。但他化解壓力的能力強,能享受悠閒和自在。
有研究者觀察這兩類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發現A型人格患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大。
2.3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應理解為客觀刺激的主觀化,既刺激物要經過個體的主觀評價才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然而人不會像子那樣的反映客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系統、認知系統、情緒活動傾向,故對刺激會做出放大或縮小的評價,然後做出行為反應。
如一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極關心,他就會對體徵的微小不適做出反應,認為自己可能生病了,然後去醫院檢查。這樣的優點是對疾病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缺點是高度警覺,消耗了不必要的能量,而且內心體驗不佳,這種關注的極端例子是疑病症。相反,有些人不把身體當回事,感覺遲鈍,對一些不適感視而不見。優點是自我感覺良好,缺點是會忽略有意義的資訊,甚至貽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期。
對人對事的反應也存在類似的現象,一邊是感覺過敏,一邊是感覺遲鈍。感覺過敏的人對人或物的細微變化都能感受到,許多藝術家的感覺都是非常敏銳的,然而他們能用藝術形式表達這種感受,為自己強烈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找到健康的發洩口。然而許多人沒這樣幸運,他們察顏觀色、擔心他人對自己有意見,對事情的結果過分重視,又無能力控制,因此而焦慮、緊張、患得患失,內心體驗極為痛苦。
嚴重的會將中性的、與已無關的刺激理解成對自己有害的刺激,成語所講的捕風捉影便有這層意思。感覺遲鈍的人對細微變化可能感受不到,這樣有助於心理平衡,往往也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很難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內省力也差些,在現實中會喪失許多對他有意義的資訊。
由此看出,人們對刺激物的反應有放大或縮小的傾向,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我感受。很難說哪種傾向好,一個人能較好地認識自己的傾向,瞭解這種傾向的特點,並盡力克服這種傾向的弱點,他就能維持自己良好的自我感受。
人在應激狀態,遭受挫折或心理衝突時,會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方法,把自己與現實的關係作出某些改變,使之變得容易接受,不致於引起心理上太大的緊張和痛苦,以維持心情寧靜、心理平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防禦機制(也稱防衛機制)。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合理化作用、壓抑作用、投射作用、轉移作用、昇華作用等等。通過否定事件本身的價值換取心理平衡,反之對於自己的東西,則認為都是好的,有價值的,如果自己得不到葡萄,目前只有檸檬,那麼就認定檸檬是甜的。
防禦機制的適當應用可以使人在強烈的心理刺激,使心情寧靜,對保持良好的自我感受有一定的幫助。如果過度地使用防禦機制,總是通過歪曲事實,否認客觀等手段來維持心理平衡,則容易造成心理退化和不成熟,不利於心理髮展、人格的成熟。
3、亞健康的心理學臨床表現
3.1抑鬱心理
3.2焦慮心理
3.3強迫心理
3.4恐懼心理
3.5偏執心理
3.6敵對心理
3.7疑病心理
3.8孤獨心理
3.9自卑心理
3.10輕生心理
3.11嫉妒心理
3.12無助感
3.13被歧視和排斥感
3.14心理疲勞
4、亞健康的心理評估
亞健康的心理評估,應該包括心理狀態的大體評估、個性特徵的評估、智力的評估、記憶的評估、社會適應的評估等諸多方面,評估的方法也可以分自我評定、他人(家人、熟人)評定和專業人員評定。
本書僅介紹幾種亞健康的評定方法,這些評定並不能完全說明個體的亞健康狀態,還要依據其它方面的方法,比如在評定心理狀態之前要知道自己的軀體健康狀況,例如測血壓、驗血脂,因為我們知道人的心理狀況與軀體狀況和社會適應性是緊密聯絡的,但一般講,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評估方面有些“超常”,心理性亞健康的可能性就比較偏高。
4.1心理衛生自評量表
4.1.1. 評定內容
本量表共有80個專案,有較廣泛的精神症狀學內容,涉及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至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飲食睡眠等,它的每一個專案均採取5級評分制,
這裡所指的“影響”,包括感受所致的痛苦和煩惱,也包括感受造成的心理社會功能損害。“輕”、“中”、“重”的具體定義,則應由評者自己去體會,不必做硬性規定。
4.1.2統計指標主要為兩項,即總分和因子分。
① 總分:80個專案單項分組加之和,能反映病情嚴重程度。
總均分:總分80,表示從總體情況看,該受檢者的自我感覺位於1~5級間的哪一個分值程度上。
陽性專案數:單項分≥1.6的專案數,表示受檢者在多少專案上呈現有“感受”。
陰性專案數:單項分=1的專案數,表示受檢者“無感受”的專案有多少。
陽性感受均分:(總分―陰性專案數)/陽性專案數,表示受檢者在“有感受”專案中的平均得分。反映該受檢者自我感覺不佳的專案,其嚴重程度究竟介於哪個範圍。
② 因子分:共包括9個因子,即所有80專案分為9大類,每一因子反映受檢者某一方面的情況,因而通過因子分可以瞭解受檢者的感受分佈特點,並可作廓圖(Frofile)分析。
4.1.3. 適用物件與大體評定標準
該量表適用於對成年人心理衛生的評定,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體會,這個量表有較好的自評效果,且能較快了解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總分超過115~139者為亞健康狀態,陽性專案在30~37項,或任一因子分在1.6-1.9之間就可考慮亞健康狀態,需要進一步檢查。
4.2焦慮自評量表(SAS)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是1971年Zung編制的,它是一個含有20個專案分為四級評分的自評量表,用於評估焦慮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
按照中國常模結果,焦慮自評量表的總粗分上限為40分,標準分為50分。亞健康狀態的總粗分為30-90分,標準分為38-48分之間。
應用評價:國外研究認為,SAS能較準確地反映有焦慮傾向的人們的主觀感受。而焦慮則是心理諮詢門診中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近年來,SAS被用作諮詢門診中瞭解焦慮狀態的一種自評工具。
4.3抑鬱自評量表(SDS)
抑鬱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是W.K Zung於1965年發表的,用於評估抑鬱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按照中國常模結果,抑鬱自評量表的總粗分上限為41分,標準分為53分。亞健康狀態的總粗分為31-40分,標準分為39-52分之間。
應用評價:SDS是知程自評量表,操作方便易於掌握,能有效地反映抑鬱狀態的有關症狀及其嚴重度和變化,特別適用於綜合醫院用以發現抑鬱症病人,SDS的評分不受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
4.4亞健康狀態自評表(SRSHS)
該量表系作者自行編制,全表由30題組成,分軀體、心理、社會功能3個因子,要求受試者依據近一個月內個人的感覺逐條評價,分為“沒有”、“很輕”、“中度”、“偏重”、“嚴重”5個等級。其中詢問軀體不適的有10題;心理方面的問題15題,包括壓抑、苦悶、疲憊、失助、自卑、絕望、惶恐、憤怒、煩躁;社會功能受損的5題。
得分越高,健康情況越不好。所選受試無軀體疾病,無精神障礙,符合亞健康研究所揭示的人群分佈情況及亞健康概念的界定。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受試入組時,排除了患軀體疾病、精神障礙的情況,故認為都處於健康或亞健康的狀態。
我們從軀體、心理、社會三方面安排了相應了條目,按五級評定,指標由總分、因子分構成,我們界定的較完滿狀態為30-39分;亞健康狀態為40-69分;70分以上為疾病狀態。編制過程參考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加之我們的臨床經驗,力爭反映應出人在亞健康的情況,又力求簡便易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