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一古老的人類特有的疾病,是一常見病、多發病,大多數情況下痔病處於一種無症狀表現,而亞健康正是介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非病非健康的過渡狀態,是一種動態過程,故此,可認為無症狀的痔是一種亞健康狀態,現將其之間的相關性做一初步探討。
1、痔與亞健康含義
1.1痔含義 中醫對痔病很早就有認識,認為痔是“後病也”,指後陰肛門部的疾病。然古人所說的痔含義甚廣,不僅僅是指痔瘡,凡是發生在肛門的病變,大都包括在痔的範疇,如息肉、肛裂、肛乳頭肥大、直腸癌等。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墊及痔的近代概念,闡述了痔形成的肛墊下移學說。
肛墊是正常的,痔是病,前幾年學術界曾就“肛墊是痔”這一認識的對錯展開討論,逐步達成共識,並制定了現代定義,即痔是指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瘀滯形成的團塊。Ⅰ度內痔無臨床症狀時很難與肛墊界定。
1.2亞健康含義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國際醫學界提出了亞健康這一醫學新思維模式,現醫學界已將其列為本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亞健康是指處於疾病和健康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是由於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因素相交造成,這時主觀上可有不適感覺,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
據不全統計資料估計,目前中國有70%屬於亞健康人群,但正確與否值得商榷。2003年北京的一項社群居民健康檢查統計報告顯示,1476人亞健康人群所患十大疾病中,痔處於第3位,正吻合了“十人九痔”的民間俗語,無症狀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2、痔的亞健康表現
亞健康是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即健康、亞健康、疾病。亞健康是當代社會面臨的“通病”,其症狀表現體現在心理和機體方面,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表現症狀較多,身體主要系統功能紊亂,如心血管、消化、骨關節、神經、精神心理、睡眠、泌尿等可有或多或少的症狀表現。作為肛門部位的痔,亞健康狀態時可有輕微肛門不適,或無症狀。有時大便時可有輕微的擦拭帶血,肛門輕度墜脹,潮溼發粘,大多數人不當做疾病去臨床診治,也不進行臨床用藥治療,休息和溫水坐浴清洗肛門常可緩解。
無症狀的痔是相對的,內痔有4度之分,不出血時也可有脫出的表現,人們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結締組織性外痔的肛門部皮贅和靜脈曲張性外痔排便時肛門隆起,都可使大便後肛門擦拭不淨,這種情況人們也不把它作為一臨床症狀去重視。所以,我們可把這時無明顯臨床症狀表現又常被忽視的痔,認為是痔的亞健康狀態,並從亞健康角度去重新認識對待痔,將具有重要的臨床及預防醫學意義。
3、痔的治未病
2006版痔臨床診治指南中對痔的治療原則記述有,無症狀的痔無需治療。治療目的重在消除、減輕痔的症狀。解除痔的症狀較改變痔體的大小更有意義,應視為治療效果的標準。這裡的“無需治療”應理解為臨床的藥物及手術等治療。亞健康是中醫所謂“未病”的一種特殊形式,作為亞健康狀態下的痔,更應該從“治未病”上進行應對,治未病是祖國醫學重要的防治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內經》“治未病”思想具有未病先防、防微杜漸、既病防變等深層次內涵。
“未病”貫穿於無病狀態、疾病隱匿不顯、發作而未傳變的各個時段。對於痔瘡病人來說,痔無症狀時預防症狀發生,肛門輕微不適時應避免痔症狀的激惹出現,痔作為一個疾病更應防止併發其它疾病,這就是亞健康狀態下痔的“治未病”三個層次認識。如能積極干預調控,使患痔病人長時間處於無症狀狀態,痔核雖然不能根除,但亞健康狀態的痔則可以極限趨於健康狀態,即亞健康狀態下痔的“上工治未病”。
4、亞健康狀態痔的應對意義
《淮南子》中說:“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 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如陰陽失衡,健康的平衡就被打破,亞健康狀態的痔就會出現明顯臨床症狀。所以主動積極的健康調控干預,從生活、工作、飲食起居等方面去注意,採取積極的措施應對,樂觀向上,勞逸結合、勿久坐久立;起居有時,合理飲食、勿食辛辣刺激及腥發食物;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定時迅速排便、勿久蹲努掙及便時看書看報;保持肛門區域性清潔、大便後用溫涼清水清洗肛門、避免用廁紙反覆擦拭肛門。
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亞健康狀態下痔向疾病狀態下痔的轉變。另外鍛鍊強壯身體,增強抗病能力,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痔候》有一導引方法:即“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痔”,這一氣功導引方法,可以試著練習。縮提穀道即提肛療法,可以不拘地點時間,隨時進行,每日3~5次,每次20下左右;據臨床驗證,也可每晚跪趴在床上(即膝胸位)提肛100下,效果顯著。
提肛可以促進肛門區域性的血液及淋巴迴圈,緩解及消除肛門括約肌的疲勞及痙攣,能很好的防治亞健康狀態痔的急性發作。對於“亞健康”最易親近的3種人,白領、在校大學生、偏食者等痔病更應該去幹預調控,不僅使痔症狀不發作,還可使其它的亞健康表現消除,具有重大的醫學及社會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