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手術完全切除腎及腫瘤,術後還會復發及轉移嗎?
腎癌本質上仍是一種惡性腫瘤,惡性腫瘤的復發和轉移仍是患者術後面臨的普遍問題。從根本上講,腎癌即使手術完全、徹底地切除腫瘤或患腎,術後仍存在區域性復發與遠處轉移的可能性。據官方統計,I-III期的腎癌(腫瘤仍侷限在腎或腎外的筋膜內,理論上講可以完全切除腫瘤不致殘留)術後仍有20%到30%的患者會區域性復發或遠處轉移。肺部是最常出現遠處轉移的器官,發生率佔所有轉移部位的50%到60%。復發或轉移最常發生在術後1-2年,而絕大多數復發或轉移發生在術後3年以內。因此,腎癌即使完全手術切除也要密切監察術後復發與轉移的發生,這就需要在一段時期內定期的隨診複查,及早發現復發或轉移的病灶,因為,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有延緩病灶進展,增加患者生存時間的可能性。
手術時並未發現遠處轉移的病灶,為什麼術後仍會出現轉移?術後復發了是不是手術沒有切除乾淨?
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惡性腫瘤的本質有一個科學的瞭解。惡性腫瘤是身體正常的細胞發生了惡變而產生的變異的細胞。人體正常的細胞與人或世間所有生物一樣是有壽命的,是會生老病死的,他們的出現,他們的消失以及它們的功能、作用都受嚴格的程式控制,就像這個社會一樣,人們都各施其職,遵守法規,社會才能有序的運轉。然而,腫瘤細胞中控制細胞生存的程式出現了問題,比如負責細胞增殖的基因發生突變而不受其他基因的制約,造成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這就是腫瘤快速生長的基礎;又比如負責細胞死亡的基因發生丟失或失去功能,造成腫瘤細胞長生不死,這就是腫瘤死灰復燃的基礎;再如負責把細胞牢固固定在自己崗位上的機制發生變化,使得原本固定不動的細胞可以輕易地離開原來的位置,遷移到不屬於它的地方,這就是惡性腫瘤轉移的基礎。因此,惡性腫瘤包括腎癌從它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它們就具有了這種或那種惡性本質,這其中最凶惡的性質之一便是引起腫瘤細胞轉移與浸潤的特殊能力。雖然轉移的可能性和腫瘤的大小或生長時間有關,比如腎癌患病時間越長、腫瘤越大侵襲到其他器官或發生轉移的機率越大,但惡性腫瘤的轉移能力卻很大程度上是與生俱來的,這就決定了惡性腫瘤發生轉移時機的不確定性,它可能在腫瘤生長的晚期發生,或生長的中期發生,卻也可能在腫瘤發生的早期即已發生。
惡性腫瘤細胞發生轉移的實質是細胞脫離原有的巢穴,在組織中游走,穿透血管或淋巴管的管壁,隨血液或淋巴在人體迴圈系統中漂泊,在某一適合的其他器官和組織中落地、生根、發芽。可見在這些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偶然性與隨機性。一個10釐米的腎癌比一個3釐米的腎癌轉移機率高多半是因為前者腫瘤細胞多,血管多,發生轉移的機會多,但這並不意味著3釐米的腎癌不會發生轉移。因此,在腎癌被診斷時是不能通過腫瘤的大小、期別來斷定它有沒有轉移的,而只能從概率上講它發生轉移的可能性是大還是小。那麼在診斷時,並未發現腫瘤遠處轉移是不是意味著就沒有轉移了呢?顯然不是的,因為我們目前臨床所應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雖然敏感性不斷提高,但也只能探測到有一定體積的腫瘤組織,比如CT或核磁共振成像只能發現直徑大於0.5-1.0釐米的腫瘤。而一個立方厘米的腫瘤大約有一百億個細胞,一個立方毫米的腫瘤大約有一百萬個細胞,那麼可以想象一下轉移的惡性腫瘤細胞從一個細胞不斷分裂增殖到一百億個細胞需要多長時間,這個時間必定是漫長的,這還不包括轉移細胞在新環境下需要一個相對長的靜止時間才能過渡到增殖狀態。所以,在轉移細胞生長到我們可檢測到的體積之前,我們都是看不到他們的,也就是說,在手術前、手術時未發現的轉移並不代表未發生轉移。術前的微轉移(檢測不到的轉移)很可能就是術後發生轉移的基礎。同樣道理,術前的微浸潤(檢測不到的少量腫瘤細胞浸潤到腎臟周圍組織)很可能就是術後腫瘤復發的根源。因此,術後發生的轉移與復發更多地與腫瘤的惡性本質有關,而與手術本身的關係是次要地位的。
當然,通過檢測一些腫瘤特異性指標來發現或監測惡性腫瘤的轉移會大大提高人們發現轉移的可能性,但遺憾的是目前人們並沒有找到能敏感檢測腎癌轉移的特異性指標,這也是腎癌治療的臨床醫生和基礎研究者一直以來致力的研究方向。
腎癌術後多長時間開始複查?需要複查多長時間?
通過臨床的科學統計,人們發現腎癌術後復發和轉移多半發生在3年之內,而術後1-2年是復發與轉移的高發時間。因此,我們建議腎癌患者無論是I期、II期還是III期都要在術後三個月開始複查,兩年內需要每三個月複查一次,術後兩年到術後五年每半年複查一次。5年之後一年複查一次。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並沒有一個可以適應所有患者的單一的隨診方案,國際上通用的腎癌治療與隨診指南也只是給出一個適合多數患者的隨診建議。對於每一個患者的隨診方案還需要個體化的設計。比如對一個只有3.0釐米的低分級的腎癌患者,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後,它的復發與轉移率是比較低的,那麼對這樣的患者每半年一次地隨診2-3年已經足夠。但對一個腫瘤比較大,已侵襲到腎周脂肪,或靜脈中有瘤栓,或腫瘤分化比較低(惡性度高),那嚴密地隨診3-5年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診複查。再有對腫瘤較大,區域性殘留或復發可能性較高的患者,隨診重點可能就要集中在手術切除部位的檢查上,隨診時採用敏感性較高的CT等手段可能就十分必要。此外,對一些遺傳性腎癌,比如VHL綜合徵,遺傳性腎乳頭狀腺癌等,因為其具有多發和雙腎發生的傾向,那麼在隨診時對對側腎癌的檢查就成為重點,必要的腹部CT檢查可能要維持若干年。
腎癌術後隨診、複查包括哪些內容?
腎癌術後隨診的主要目的是檢查是否有復發、轉移和新生腫瘤,以便及早進行干預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時間。術後第一次複查的目的還包括評估腎臟功能、術後恢復狀況,以及有無手術併發症。對進行腎部分切除的患者術後第一次複查建議行腎臟CT掃描,來了解手術後腎臟的形態變化情況,並作為一個基本資料,為今後的複查做對比之用。
第一次複查時,患者應該詳細地向醫生彙報術後恢復情況,包括術區的疼痛與不適感是否恢復,切口癒合是否完全,身體體能、精神狀態等恢復情況,有無異常的症狀和體徵出現,如咳血、骨痛等。一般來講,術後1-3個月,患者會完全從手術的打擊中恢復過來,迴歸到健康人的生活狀態。當然,因每個人的體質與心理調節能力的差異,從手術中完全康復的時間和程度也有很大差異,至於在心理上能接受與坦然面對惡性腫瘤的診斷現實,則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
血液生化學的檢查是腎癌術後隨診必不可少的內容,包括檢測血常規瞭解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是否存在貧血,或術前的貧血是否改善。通過肝功能檢查瞭解肝臟代謝情況,一方面反映術後患者整體的恢復狀態,一方面肝臟也是腎癌術後轉移的好發部位。腎癌術後對腎臟功能的瞭解是隨診的一項重要內容,腎癌手術對患者腎功能單位造成直接的損失,那麼剩餘的腎臟功能單位運轉如何,能否已經承擔起機體全部排尿排毒的重擔,這些嚴重關係到患者術後長期的生活質量。通過檢測血液肌酐,尿素氮等指標,我們就能夠了解到患者剩餘腎臟功能單位的工作是否有效。一般情況下,即使一個腎臟也能完全承擔機體的全部生理排洩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常用的腎功能指標的正常值範圍是對於兩個腎臟一起工作而言的,那麼一個腎臟時腎臟功能指標可能會部分超出這些正常值範圍,比如血肌酐大於140 μmol/L(正常值<133 μmol/L),這是腎癌術後常見的現象,不必因此而過分緊張。重要的是觀測腎臟功能的持續變化,血肌酐是穩定在某一稍高值不變,還是術後在持續升高。如果腎功能穩定不變就是正常狀態,而如果腎功能持續變壞就需要格外警惕術後腎功能衰竭的發生。
腎癌術後區域性復發主要是指腫瘤在手術切除部位的重新生長,包括原腎床部位腫瘤組織的復發生長,區域性淋巴結轉移,腎切除後周圍器官組織內腫瘤的生長,如腎上腺,以及腎部分切除後腫瘤在保留下的腎組織內的生長。因此,術後複查首先要檢查手術部位的組織恢復情況和有無腫瘤復發。彩色超聲與CT是此部位檢查常用的手段。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患者先行手術部位的彩超檢查,如有異常發現則有必要進一步行CT平掃或CT增強掃描。值得注意的是CT雖然診斷敏感性、準確性要高於彩超,但CT檢測所帶來的X線輻射本身對患者正常組織有一定損害,不宜過頻繁使用。
腎癌術後遠處臟器的腫瘤轉移時隨診複查的重點。腎癌術後轉移好發於肺部,約佔所有轉移的50%-60%。因此,胸部X光成像檢查是複查時的必檢專案。如果X光片有可疑的發現,還需要進一步行肺部的CT檢查。需要指出的是成人肺部有許多非特異性的改變,緣於陳舊性炎症,吸菸與空氣汙染等。我們需要注意的主要是結節性改變,而小的肺部結節是難以定性診斷的,所以對肺部小結節的動態監測十分重要,主要與以前的肺部檢查資料對比來判斷小結節的生長變化,因為總體上講只有腫瘤性病灶才有持續生長的特點。腎癌其他的轉移部位還包括肝臟,腦和骨等。肝臟的檢查主要是以彩超為主,同樣是發現可疑病灶時再做進一步的CT或核磁共振檢查。對骨和腦的檢查不是腎癌術後的常規檢查專案,因為這些部位的轉移比例還是相對較低。如果有特殊的相關症狀,如骨痛或腦神經系統的改變需要警惕並進一步檢查。在生化檢查中,往往會包括鹼性磷酸酶的檢查,因為在某些骨轉移的病例中,會出現鹼性磷酸酶的升高,因此隨診時檢測血液中鹼性磷酸酶可以幫助發現早期的骨轉移。但鹼性磷酸酶升高並不一定代表骨轉移,許多其他骨代謝的疾病也可以引起鹼性磷酸酶的改變,所以當發現腎癌術後血液鹼性磷酸酶升高時,仍需要進一步的相關檢查來幫助診斷,如骨的核素掃描等。
腎癌術後的切口相關問題
腎切除患者切口部位相關的問題可能是術後早期困擾患者最多的問題。腎切除手術尤其是開發性腎切除手術所採用的切口通常是腰部肋下的斜行切口,這一切口是暴露腎臟的最佳切口,但它的走行幾乎橫斷腰部的主要肌肉,尤其切口方向是與支配這些肌肉與附近面板感覺的神經走行呈十字交叉,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切口無可避免地切斷腰部的主要肌肉和相關神經。雖然閉合切口時離斷的肌肉一定是要重新縫合的,但對支配它的神經的離斷和損傷是永久性的。肌肉離開了神經的支配就會發生萎縮,收縮力減低,張力減弱,那麼手術一側的腹壁肌肉對內臟的限制作用就會明顯低於健康的另一側,其結果就是很多患者所發現的兩側腰部不一般高了,手術側明顯突出,像生了個包塊一樣。這往往令很多患者發生恐慌,甚至懷疑腫瘤的復發。應該講這是術後早期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只不過在有的患者很突出,而有些患者並不明顯,但肌肉與神經的損傷是一樣的,也是目前的技術所不可避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經與肌肉的修復也逐漸發生,這種現象可能好轉,但長期不緩解的可能性也非常大。這種術後神經肌肉損傷雖然並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但也是臨床工作需要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所幸的是目前越來越多的腎癌手術可以通過腹腔鏡等微創手段完成,腹腔鏡所採用的切口對神經、肌肉的損傷要遠遠小於開放性手術,而治療效果上與開放性手術並無區別,因此腹腔鏡手術的更普遍地應用將會更好地解決腎癌手術切口的相關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