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發熱患兒的家長在就診時常常得到一個回覆,體溫低於38.5℃回家物理降溫,然而如何科學的進行物理降溫,很多臨床醫生也不能準確的回答。那麼,對於發熱的患兒,該怎樣科學的物理降溫呢?
物理降溫是區域性或全身用低溫傳導與蒸發作用使體溫下降。正常小兒體溫見下表,凡超過正常範圍稱為發熱。影響體溫的因素比較多,常見的有進食(尤其對於嬰幼兒)、運動、哭鬧、衣被過厚、環境溫度過高均可導致體溫升高;而飢餓、少動、保暖不佳時可導致體溫降低。物理降溫主要包括兩大方法,即區域性冷敷和全身冷療。
1、區域性冷敷
常用的有冰袋,還有冰囊,其原理為通過接觸傳導達到降溫目的。放置的部位常為患兒前額或頭頂,冰囊可置於患兒體表大血管分佈處,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等,注意觀察患兒區域性面板顏色,如出現蒼白、發紺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用冷,防止發生血液迴圈障礙或凍傷。30分鐘後測量體溫並記錄,需長時間用冷者應休息1小時後再重複使用,給與區域性組織復原時間。許多患兒家長常問能不能在手心腳心貼退熱貼,這種退熱方法是錯誤的。患兒發熱時,其末梢迴圈不良,因而出現“身上發燙,手腳冰涼,寒顫不適”的現象。因此是不能在發熱的時候於手心腳心冷敷的。
2、溫水拭浴
溫水拭浴是常用的一種全身冷療的方式,其原理為溫水接觸面板,通過蒸發、傳導作用增加機體散熱,達到降溫目的。通常盆內可盛32-34℃溫水,拭浴前將冰袋置於頭部,以防止拭浴時表皮血管收縮,頭部充血,加重頭痛。熱水袋置於足底,可避免患兒寒顫及不適。鬆開床尾及蓋被,不過多暴露,脫去衣服,浴巾鋪身下。將浸溼的小毛巾擰至半乾,纏於操作者手上,以離心方向拍拭。分別拍拭上肢、下肢、背部,每側肢體或背部拭浴時間3分鐘,全過程不超過20分鐘。腋下、腹股溝是大血管經過處,要延長拍拭時間,禁止拭浴胸前區,腹部、後頸、足心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拍拭後用大毛巾擦乾面板,撤去熱水袋,協助患兒取舒適體位,半小時後複測體溫。若體溫降至39℃以下,取下頭部冰袋。
因發熱可增加面板的不顯性失水,通常每升高1℃,每24小時多消耗水分約13ml/kg。因此除上述兩種方法外,少量多次喝糖鹽水可更好補充因發熱而增加的不顯性失水,更好的利於體溫的恢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