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對陽痿(ED)的認識
中醫將ED的起因多責之於肝、腎二經。《諸病源候論》中論及:“腎開竅於陰,若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萎弱。”《濟生方》也提到:“五勞七傷真陰衰憊……陽事不舉。”這說明中醫古代對陽萎病因的認識首先歸於腎氣真陰的不足。此外中醫同樣認為情志異常也會導致ED,如張景嶽說:“凡思慮焦勞憂鬱太過者多致陽痿,凡驚恐不釋者亦致陽痿。”抑鬱太過往往和肝氣不舒是緊緊地聯絡在一起的,肝性喜條達,以陰為體,以陽為用,肝氣不舒,則易鬱而化火。故明代王倫說:“男子陽萎不起,古方多雲名門火衰,精氣虛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鬱火甚而致萎者。”說明古人早就重視精神因素對ED 的影響。
同時,臨床上常見的肝膽溼熱也是ED發病的重要原因。而此類肝膽溼熱,多由嗜食甘肥之食,或長期飲酒,以致溼熱蘊結,下注肝膽而引起。肝膽主宗筋,宗筋為溼熱之邪浸淫,則痿而不起。近年隨著疾病譜的改變,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由此而來繼發的ED也增多。如糖尿病患者的ED;此外,醫源性ED,如服用某些降壓藥物或精神藥物後產生的ED也日漸增多。
中醫對ED的治療強調整體調整,治療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藥物、食療、養生等多方面。
二、ED的中藥治療
ED的中藥治療一定要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進行。絕對不是用大量的辛熱藥一味的助陽溫腎,應注意詳察病因,確定病位,分別寒熱和虛實,然後立法處方。臨床上常見的ED證型有以下幾類:
1.命門火衰
證見:陽事不舉,面色晃白,精神萎靡,腰脊痠軟,頭暈耳鳴,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藥物:熟地、枸杞子、當歸、蓯蓉、鹿角膠、杜仲、炒韭子、仙靈脾、仙茅、蛇床子、肉桂、巴戟天、山萸肉等補益精血,溫腎壯陽。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右歸丸、海馬多鞭丸等。
2.腎陰不足
證見:腰膝痠軟、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失眠健忘、頭暈眼花、舌紅脈細。
藥物: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子、知母、黃柏、龜板膠、淮牛膝等滋腎填精,養陰瀉火。
中成藥:左歸丸、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3.心脾兩虛
證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陽事不舉。納呆食少、腹脹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藥物:黨蔘、黃芪、茯苓、白朮、當歸、桂元肉、補骨脂、菟絲子、仙靈脾、仙茅、蛇床子、酸棗仁、遠志、木香。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歸脾丸、補心丸等。
4.肝氣鬱結
證見:陽事不舉,情志抑鬱,喜嘆息,兩脅脹滿,或急躁易怒;舌紅苔薄,脈弦數。
藥物:柴胡、白芍、枳殼、甘草、蜈蚣等。
中成藥:四逆散、舒肝丸、逍遙丸等。
5.肝膽溼熱
證見:陽痿,陰囊潮溼,有異味,睪丸墜脹甚至腫痛,肢體睏倦,心煩口苦,大便粘滯,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藥物:可用龍膽瀉肝湯清熱化溼,瀉肝利膽,藥用龍膽草、黃芩、山梔、柴胡、木通、車前子、澤瀉、當歸、生地等。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丹梔逍遙散等。
還需注意的是,對於一些疾病引發的ED,必須將原發疾病與ED的治療結合起來。比如,一些青壯年常由於慢性前列腺炎症而導致陽痿。患者除陽事不舉外伴有小腹部墜脹、尿頻,有時伴尿痛,有排尿不盡的感覺。尿後或便後尿道口常見的白色分泌物。此病辨證多屬下焦溼熱,應以清熱利溼為主治療,適當輔以行氣活血。藥用大黃、黃柏、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元胡、川楝子、當歸、川芎、五不留行、陳皮等。
在中藥治療中,要切記不能一味應用壯陽藥物。民間往往有這樣的認識誤區,以為ED就是“腎虧”,尤其是“腎陽不足”,因此就將溫補腎陽作為治療ED的主要方法。許多中成藥,如男寶、三鞭丸等,亦多以溫陽藥物組成。事實上,腎陽虛型的病人在ED中約佔10%不到,而心脾兩虛,肝氣鬱結和下焦溼熱則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中醫藥的治療應堅持辨證用藥的原則。此外,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在治療ED的方藥中,適當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往往對提高療效有幫助,這可能與許多中老年的ED患者多合併有一些血瘀症候有關,聯絡到偉哥的主要作用是擴血管,設想在主治方藥的基礎上增加活血藥是合理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