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曹音

  腦卒中發病後,可導致多種臨床併發症,如不及時處理,常可導致病情的加重甚至死亡。因此,併發症的處理恰當與否,真的要看你的本事了!

  發熱

  發熱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主要因素有四個方面:①感染性發熱,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瘡和血栓性靜脈炎;②中樞熱,多因病變累及丘腦下部所致;③脫水熱;④吸收熱。防治措施:①加強護理,積極預防導致感染的三大併發症;②抗感染,及時合理給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③合理使用脫水劑,對中樞性發熱的防治尤其有效;④有效降溫,以物理降溫為主,慎用解熱藥,必要時可用亞低溫療法。

  消化系統併發症

  消化道出血 應激性潰瘍和消化道出血是腦卒中的常見併發症。消化道出血常與腦卒中的嚴重程度有關。其原因認為主要是與腦卒中後下丘腦及腦幹功能受損有關;另外,與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溶栓治療、胃管損傷等有關。防治措施:①減輕腦損害,積極治療原發病;②積極保護胃腸道,合理應用制酸劑、胃粘膜保護劑,慎用腎上腺皮質激素;③合理使用止血劑;④加強支援治療,必要時輸血;⑤必要時內鏡下止血或外科手術治療。

  嘔吐和呃逆 持續且頑固的嘔吐應警惕有無後顱凹或腹部的病變存在,嘔吐時使患者側臥,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和肺內。頑固性呃逆患者應懷疑膈肌附近的刺激性病變、累及延髓呼吸中樞的後顱凹病變以及脫水、氮質血癥等,處理可予以氯丙嗪、胃復安或奮乃靜予以對症治療,個別情況下呃逆為不祥之兆,處理棘手。

  迴圈系統併發症

  腦-心綜合徵 腦卒中累及下丘腦、腦幹及邊緣系統所引起的類似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稱為腦-心綜合徵。主要表現為心電圖改變,腦部病變好轉後異常心電圖亦隨之好轉。防治措施:①進行心電檢查和監護,及時鑑別和處理心源性或腦源性心電異常;②及早保護心臟,加強心肌的保護治療,特別注意甘露醇的應用和糾正電解質紊亂。

  肺栓塞及深靜脈血栓形成 肺栓塞與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關,是卒中的常見併發症。臨床上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可高達60%,多在腦卒中第1周內即可發生,而合併肺栓塞的患者為10%~30%。防治措施:給患肢多活行主動、被動活動,防止血液濃縮,穿緊身褲襪,缺血性腦卒中早期使用抗凝劑等方法綜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不能抗凝治療時則應使用下肢靜脈腔濾過器。

  呼吸系統併發症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腦卒中後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合併肺部感染與意識障礙、長期臥床肺底淤血、吞嚥困難、嗆入或誤入食物和上呼吸道分泌物等因素有關。防治措施:①定期翻身拍背,鼓勵患者用力咳嗽;②避免著涼,必要時霧化吸入預防肺部感染;③一旦發現肺部感染及時應用抗菌藥物;④進軟質食物,進食水宜慢,防吸入氣管。

  肺水腫 偶見於大面積腦梗塞患者,主要是由於交感神經介質的大量釋放而致體迴圈高壓和急性心肌損害,引起急性左心衰竭;輸液過快、腦卒中後繼發抗利尿激素(ADH)的不適當分泌皆可成為肺水腫的原因,必須緊急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高流量吸氧,同時應用強心、利尿劑。

  高滲性昏迷

  腦卒中患者可出現應激性血糖增高,這是由於腦損害導致血皮質醇、兒茶酚胺和生長激素等明顯升高,誘發了糖的異生,降低了糖原的利用,當血糖≥33.3 mmol/L,血漿滲透壓≥350 mmol/L時即可出現高滲性昏迷,血糖越高,腦卒中的死亡機會越大。防治措施:①減輕腦損害及其所致的應激反應,積極治療原發病;②注意及時調整補液量,定期監測血漿滲透壓;③定期監測並及時有效的控制血糖,將血糖控制在1~5 mmol/L為宜,必要時應用胰島素治療;④糾正低鈉血癥。

  泌尿系統併發症

  急性腎功能衰竭 腦血管病患者大多有慢性高血壓病史,長期的高血壓作用可以導致腎小動脈硬化,不同程度地使腎功能受損。脫水劑的使用、血容量的不足和某些腎毒性藥物應用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參與,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防治措施:①強調預防為主,防止脫水過度,注意補足血容量;②慎用或禁用腎毒性藥物;③加強營養,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④必要時透析治療。

  尿路感染 多見於女性患者。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尿失禁。應保持會陰清潔,鼓勵患者自主排尿,儘可能避免導尿,導尿者嚴格無菌操作,一旦發現有尿路感染應及時選用適當的抗生素。

  尿失禁 腦卒中後尿失禁有多種原因,常見的有旁中央小葉等排尿中樞受損,意識障礙患者,部分是由於表達障礙而膀胱功能障礙者。防治措施:①加強護理,非意識障礙男性患者可使用陰莖套,也可區域性熱敷或按摩,儘量避免留置導尿;②意識障礙者應該留置導尿;③加強護理,防止褥瘡的發生;④必要時應用抗生素防治泌尿系感染。

  症狀性癲癇

  腦卒中後癲癇的發病率約在10%左右,可能與區域性斑痕形成有關,癲癇導致過量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造成神經元繼發性缺氧缺血,使神經功能障礙加重,病死率增加。腦卒中後癲癇一般較易控制,一是積極治療原發病,二是早期治療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癲癇藥。一種藥物足量應用仍控制不佳時可聯合用藥。儘快控制癲癇持續狀態,首選安定。

  肩-手綜合徵

  肩-手綜合徵是指腦卒中後3個月內癱瘓上肢的肩部及手指腕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臨床症狀群,其發生機制可能與患肢反射性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有關,也有人認為額、顳、頂葉病灶易誘發此病。肩-手綜合徵多見於癱瘓嚴重的上肢,以患者肩胛區持續性疼痛和運動受限為首發症狀,患側上肢外展、外旋明顯受限,繼之出現手部疼痛和腫脹,手指屈曲受限,晚期肌肉可明顯萎縮,手部關節攣縮畸形。肩-手綜合徵治療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預防,使患肢保持其功能位,加強患肢特別是多做肩部和手部的被動與主動活動,疼痛嚴重時可應用止痛藥,區域性理療或區域性封閉療法。

  腦卒中後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是卒中後常見的併發症,吞嚥困難與致殘率和病死率的增高有關,卒中後存活4~5年的患者約10%可有吞嚥困難。卒中後吞嚥困難大多與口咽功能障礙有關。防治措施:①通過對舌或咽門進行機械刺激或通過冷、酸和電刺激增強吞嚥前感覺衝動的傳入,可降低咽運動啟動的閾值,縮短咽反應的延遲時間;②有試驗提示,藥物治療(硝苯地平)可能有效,但需進一步研究;③採取頦向下(頦內收)會厭向後,使咽部入口變窄,增強對氣道的保護,對咽期延遲有一定的作用;④必要時予以鼻胃管或鼻腸管以保證患者的胃腸營養。

  腦卒中後抑鬱症

  腦卒中後約有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在病後1周~2年內皆可發生。表現為頭痛、失眠、悲哀、沮喪、睡眠障礙、不安、焦慮、失望甚或有自殺企圖等。腦卒中後抑鬱症的發生與額葉或左基底結等前部腦損害有明顯聯絡。治療上除心理治療外,可選用丙咪嗪或阿米替林等抗抑鬱藥。

  電解質紊亂

  腦卒中合併電解質紊亂的原因很多,包括不恰當的補液與禁食,脫水劑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病變累及下丘腦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異常等,應及時化驗電解質,發現電解質紊亂及時予以糾正。

  多臟器功能衰竭

  MOF是指兩個以上臟器同時或相繼發生功能衰竭,病死率可達70%以上。據統計,若僅1個臟器發生衰竭,死病率為30%,2個則為60%,3個可達80%,4個則近乎100%。處理措施:①積極加強護理,對重要器官實行監護;②積極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療;③加強營養支援,保證能量供應;④積極防止腦部原發病的進一步進展,防治下丘腦及腦幹功能障礙;⑤嚴格掌握脫水劑、降壓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的應用指徵,避免應用腎毒性藥物;⑥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對防止MOF非常重要。

  總之,急性腦卒中患者可有潛在的各系統的併發症,必須早期認識並及時有效的處理這些併發症,以降低其發病率和病死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