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每個人一生中體驗最早、最多的主觀內在感覺--“疼痛”,是我們經常遇見的問題。但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狀,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會消失,所以至今還有眾多患者正在忍受著疼痛的折磨。
專家:我國僅三成癌痛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緩解
疼痛是最常見的癌症相關症狀,也是患者最恐懼的症狀。由於患者和家屬存在一定認識誤區,在我國僅三成癌痛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緩解。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37萬,新發癌症患者20%伴有癌痛,進展期癌症患者癌痛達到50%左右,而終末期患者的癌痛百分比達到80%-90%。
重慶也不例外,目前在重慶市腫瘤醫院腫瘤內科科室住院患者有130人左右,大部分都是中晚期的癌症患者,約有60%-70%的患者除了進行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抗腫瘤治療外,還需要進行癌性疼痛的規範化治療。
正確認識癌痛 避免六大誤區
長期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如睡眠和飲食不佳,使患者產生抑鬱、焦慮、憤怒、疲憊、厭世等不良情緒,並且會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阻礙抗癌治療的順利進行。因此,正確的認識癌痛及其相關治療十分重要。
誤區一:控制腫瘤比控制疼痛重要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癌痛是患者必須要承受的,腫瘤治好了自然就不痛了。或者以為疼痛治療只是治標,只能改善症狀,意義不大;抗腫瘤治療才是治本。他們認為控制腫瘤比控制疼痛更重要,只有當疼痛劇烈時才用鎮痛藥,而且鎮痛治療能使疼痛部分緩解即可。
但事實上,對於患者而言,控制疼痛與控制腫瘤同樣重要。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最好兩者同步進行。因為只有把疼痛控制好,患者的狀態才會好,才更有利於腫瘤的治療。
誤區二:只有疼痛劇烈時才用鎮痛藥
對於疼痛患者,及時、按時用藥才會更加安全、有效,而且所需要的鎮痛藥強度和劑量也最低。
另外,長期疼痛還會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影響患者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甚至出現因疼痛導致的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關的交感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痛覺過敏和異常疼痛等難治性疼痛。因此出現疼痛不應拖延,應及時治療。
誤區三:非阿片類藥物更安全
阿片類藥物與中樞特異性受體相互作用而緩解疼痛。但大劑量可導致木僵、昏迷和呼吸抑制。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阿片類藥物不安全,不願意使用。
但事實上,對於需要長期接受鎮痛藥物治療的患者,使用阿片類藥物更加安全、有效。對於既往未接受過阿片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大劑量阿片類藥物可能出現呼吸抑制和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但是如果正確滴定用藥劑量,就可以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
誤區四:不能服藥就注射杜冷丁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把杜冷丁列為癌症疼痛治療不推薦使用的藥物。杜冷丁的鎮痛作用強度僅為嗎啡的1/10。其代謝產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長,完全排出機體約需13個小時,且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與腎毒性。
持續使用杜冷丁不僅不會增加止痛效果,反而會使去甲哌替啶在體內大量蓄積,嚴重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患者出現譫妄、震顫、神志不清、驚厥等精神異常及呼吸困難,特別是對腎功能不全者,其毒副反應更大。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杜冷丁止痛,患者容易成癮。
誤區五:服藥後出現嘔吐應停藥
嘔吐、鎮靜等不良反應一般僅出現在用藥的最初幾天,數日後症狀多可自行消失。對於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積極的預防性治療,可減輕或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由於阿片類藥物具有呼吸抑制的不良反應,不少臨床醫生擔心肺癌、肺轉移癌患者可能因肺功能不良,對阿片類藥物的耐受性降低。但事實上,肺癌疼痛病人可以安全使用阿片類止痛藥。因為肺部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難是肺部病變所致,而阿片類藥物對呼吸抑制是藥物的中樞作用,並不會加重肺部病變。
誤區六:停藥太快一定會出現戒斷症狀
臨床實踐證明,只要癌症患者疼痛得到控制或消除,隨時可以減量或停用阿片類鎮痛藥,不會有戒斷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