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溼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其中IgM-RF是RF主要型別,也是臨床上常規開展檢測的RF。類風溼因子陽性類風溼性關節炎(RA)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
檢測方法
RF是在RA病人血清中發現,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RA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它是一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屬IgM型。可與IgGFc段結合。RA病人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細胞克隆,在變性IgG(或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測定IgG、IgA、IgM類RF通常用ELISA間接法,即用熱凝集兔IgG包被反應板微孔,加入檢樣後,再分別加抗人IgG、IgA、IgM酶標記抗體,使反應後再與底物呈色。目前許多實驗室已開展應用比濁度法或ELISA法定量檢測IgM-RF,前者的正常值範圍約為>IgM-RF的常用檢測方法是半定量的乳膠凝集試驗,一般認為RF滴度<20 IU/ml。
類風溼因子臨床意義
1、RF是診斷類風溼關節炎的分類標準之一,不是唯一標準,並非RA特有;作為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區分標準;正常人2%陽性,老年人可達5%陽性,而且隨年齡的增長RF陽性率可增高;RF與其他蛋白、半抗原有交叉反應;病後半年才產生,有關節外表現者如肺間質病變,RF滴度高。持續高滴度RF提示RA疾病嚴重,預後差。
2、RF與多種疾病相關,可概括為“CHRONIC”(見下):
⑴CH (Chronic diseases) 慢性疾病,尤其是肝臟和肺的疾病如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癥等;
⑵R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⑶O (Other rheumatic diseases) 其它風溼性疾病,如SLE,硬皮病(SSc),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乾燥綜合症(SS),多肌炎/皮肌炎(PM/DM)等;
⑷N (Neoplasms) 腫瘤;
⑸I (Infections) 感染,如AIDS,單核細胞增多症,寄生蟲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慢性細菌感染(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其它);
⑹C (Cryoglobulinemia) 冷球蛋白血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