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國家關於養育孩子的理念、獨生子女政策、教育制度、以及家庭和周圍的社會環境很容易促成孩子的自戀性格或自戀型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當然很複雜,概括講,主要有2類因素,一類是 “愛”太多,父母和家裡老人以孩子為中心,太寵慣孩子,孩子是皇帝,孩子將來長大後就當自己是皇帝;家裡的第一個男孩、獨生子女、有先天才能、有父母看重的品質的孩子相對較易形成自戀性格。另一類是愛太少,從小被忽視或被虐待,沒人關心,沒人愛,孩子長大後就四處尋找愛,尋求關注,永遠也不滿足;家裡的第二個女孩也相對較易形成自戀性格,且多為受苦受害型,通常是因為這種愛太少。自戀型的父母,缺乏真正關愛孩子的能力,理解不到孩子的內心需求,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將來也自戀,這看似是遺傳,其實只是通過相互影響而傳遞性格。
弗洛依德認為自戀者將本應投向客體的力比多,反向投注自己,故不能對他人產生遺情,所以不能做精神分析治療。之後有很多心理學家對自戀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其中科胡特對自戀型神經症做了最為卓越的研究,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開起了大門。科胡特認為孩子健康成長需要有恰當的挫折,就是孩子能承受得起的挫折,自戀者要麼小時沒受過挫折,要麼挫折太大太多,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是棘手的,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極干預。自戀者狂妄自大的盔甲下是一個哭泣的、可憐的、脆弱的、匱乏的生命,這就需要醫師或治療師有足夠的駕馭力、覺察力,抱持力、足夠的耐心和靈活性,給患者提供理解、適應、共情和教養的體驗,提供一種扶持的態度和環境以及充當一個輔助的現實的自我,供患者忍受願望的延遲滿足,忍受由此而來的焦慮,將患者的見諸行動控制到最低程度,同時治療師也要特別留意和控制自己的自戀需要,隨著患者將治療師的品質內化,逐漸扶持患者建立一個穩定的、牢固的、更有現實能力的性格結構,自戀型人格障礙者方能獲得新生。
團體心理治療通常是較合適的心理治療形式,在團體中,自戀型來訪者要與他人分享治療時間,相互理解,共情並相互幫助,彼此之間要建立關係,要關心他人的感受,接受來自他人的建設性反饋意見,還會有批評的和否定的反饋。團體也是一個小社會,自戀者的性格和各種人際困擾遲早都會在團體中展現出來,並在團體中得到現實性檢驗,這在一對一的個體心理治療中是很難實現的。
遇到嚴重應激因素,遇到壓力和困難,自戀失敗後的價值感和存在感缺失,均可導致自戀者出現重度抑鬱和焦慮情緒,也較易誘發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軀體形式障礙、疑病症和神經衰弱等焦慮性質疾病,因而這時藥物治療通常是必要的,但有自戀性格者常不願或拒絕藥物治療。考慮到自戀者治療的難度,且現有的治療手段也不多,輕易拒絕見效快的藥物治療通常是不明智的。
對照上篇,如果你感覺自己有較多自戀性格的表現,那你平時就要多留意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我又自戀了”?帶著這種覺察,讓自己的自戀行為一露出來就能識別,還可請身邊好友和親人幫助提醒。例如,遇到冷落、批評和挫折時,別急著生氣和發火,先試著平靜下來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又自戀了”?
也不妨多去觀察身邊人的反應,去感受他們的感受,去了解他們的需要和難處,明白責任與付出,學會去感激、欣賞、關心、鼓勵和幫助他人。
不破不立,對於嚴重的自戀型人格障礙,經歷重大的錯敗常常是因禍得福的事情,可以破壞他們的狂妄自大、極端自私、自以為是和特權感。事情過後,痛定思痛,家人常會意外發現他們改變了很多。崔永元的抑鬱症治好後接受訪談時說:“得抑鬱症的基本都是天才”,可能破得還不夠徹底。如果性格沒調整好,只是抑鬱症狀緩解的話,以後病情容易反覆。
關於患者如何自我調整,我總結了6條原則,第一條就是五多,其中第一多就是要多經歷事,積極做事,主動承擔責任,坦然面對後果,不管成功與失敗,對治療都有好處,對自戀者來說,失敗可能更有治療意義。王陽明也說:人須在事上磨。最近歌手林依輪將兒子林子濠送去《變形計》中磨練,父母用心良苦。不久前,林子濠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去過最窮的地方是廣州,估計傷了不少人的自戀。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為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些都是最近廣州地鐵的宣傳標語,特別適用於自戀者學習和思索。不過估計也沒有什麼人留意到這些標語,地鐵里人人都在低頭刷微信。
以目前的形勢看,我估計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會越來越高,而嚴重自戀者常需要經歷重大的挫敗才會有實質性改變,這雖是因禍得福的事情,但其代價通常也是很慘重,對個人的事業、前途、婚姻和家庭等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是巨大和深遠的。大醫治未病,貴在預防,預防的關鍵在家庭,在父母,父母要用心學習如何教育孩子。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家長的自我修行,從某個角度看也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