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大多會遷延至成人,最終也可以出現影像學骶髂關節炎的特徵性改變。然而,幼年發病的強友由於症狀不典型,容易被誤診或漏診,且與成年發病的強直性脊柱炎在臨床表現及功能預後方面存在許多差異。
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錯綜複雜,臨床表現主要有4種:
1、外周關節炎
主要表現為下肢非對稱性單關節或少關節炎,以髖 、膝關節最為多見,其次可有踝、肘及手足小關節等。
2、外周肌腱端炎
主要表現為在肌腱附著到骨的位置出現疼痛,如足跟痛、坐骨結節等部位。
下圖包括了強直性脊柱炎常見的附著點炎位置。
3、中軸受累
主要表現為骶髂關節、腰椎、胸椎、頸椎等中軸部位出現的疼痛,一般為慢性下腰部鈍痛,常常感覺在臀部或骶髂區深部,也可只表現為背部晨僵,活動後減輕。
4、關節外表現
與成人起病的強直性脊柱炎相比,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更容易有關節外的全身表現,比如發熱、消瘦症狀等。其他關節外表現還包括體重下降、貧血、前葡萄膜炎、炎性腸病等。
幼年型強直的治療對於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一線用藥仍然是非甾體抗炎藥。非甾體抗炎藥不僅可以減輕疼痛、腫脹等炎症症狀,還能延緩或阻止關節破壞。
聯合改善病情抗風溼藥(DMARDs)治療可穩定病情和減少關節破壞與致殘率,比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等,病情嚴重的可用生物製劑(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
強直吃什麼藥最好?——藥物治療解讀
少關節型患者關節腔內注射皮質激素有利於減輕炎症,改善關節功能,例如區域性注射對膝關節炎有較好的效果。
但我們也應注意,應注意1年內同一關節腔注射不宜超過3次,過多穿刺易併發感染,出現區域性皮下組織萎縮、色素減退及皮下鈣化現象。低齡患兒關節腔注射涉及麻醉和精確定位問題,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關節腔穿刺術,你瞭解它嗎?
強直父母怎麼做?很多人都非常關心如何早預防、早發現孩子患病,希望能通過早期篩查避免孩子再經歷這樣的痛苦。
但是,強直性脊柱炎目前並沒有明確有效的預防方法,如果孩子沒有症狀,早期篩查,除了HLA-B27,其他檢查並沒有意義。例如:骶髂關節的X線和CT的異常通常在患病7~8年後才會出現,如果沒有症狀,這兩者都應該是正常的,拍片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放射損傷;骶髂關節MRI就更沒有必要了,因為孩子在長身體的時候,骨髓活動非常活躍,正常的幼兒骨髓就可以表現出類似骨髓水腫的影象,這在MRI上是無法鑑別的,反而家屬看到骶髂關節高訊號會帶來不必要的焦慮和疑惑。
因此,我們的建議是(僅代表個人觀點):擔心孩子也會出現強直的朋友不要過於焦慮、更不要在生活上畏首畏尾,要知道,過度保護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參加體育活動,不管以後會不會發病,對他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好處的。如果非要說需要注意點什麼的話,建議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誘發關節類疾病發生。
即使是HLA-B27陽性的強友也沒有必要過早檢查孩子的HLA-B27基因,因為,如果孩子沒有關節痛、腰背痛等症狀,即使查出來孩子的HLA-B27陽性,也不一定會得強直(只有20%左右的概率會得病),更不能提前吃藥預防。
當然,如果孩子出現疼痛症狀,就應該及時到兒童醫院風溼科就診,不能諱疾忌醫。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