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治醫師 程志鵬

  一、病因病機:

  高血壓病指以體迴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或不伴有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綜合徵,通常簡稱為高血壓。趙師認為,高血壓病在祖國醫學文獻中雖無直接病名,但據其臨床表現,應歸屬“眩暈”、“頭痛”等範疇,與“不寐”、“胸痺”、“中風”等亦有密切的聯絡。歷代醫家對本病也有著不同的認識。

  1、情志內傷

  人的情志活動與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若情志抑鬱,肝失疏洩,即出現“肝氣鬱結”;氣鬱久化火,可形成“肝火上炎”,火邪耗津傷陰,則可導致“陰虛陽亢”的局面。這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可導致眩暈、頭痛為主證的高血壓病。

  2、勞倦虛衰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腎陰不充,或年老體衰,導致腎精暗耗,不能生髓,則可發生“上氣不足,髓海空虛”的眩暈、頭痛。此即臨床以腎陰不足或腎陽虛衰為主證的高血壓病。

  3、飲食失節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人過食肥甘厚味或飲酒太過,傷於脾胃,脾胃失運,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溼熱中阻;加之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學習壓力增大,情志不遂,而致肝陽上亢,肝陽挾溼熱上攻,矇蔽清竅,發為高血壓病。此為現今引起高血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壓病主要是由於肝、脾、腎三髒的陰陽、氣血正常的生理功能被破壞,體內和諧穩態失衡,代之以風、火、痰、虛、瘀的病理狀態。即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風、火、痰、虛、瘀為標。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病因病機相互影響,相互轉化,進而由實轉虛,從陰損陽,最終成為陰陽兩虛。

  二、治則治法:

  高血壓病的臨床表現,往往因人或病期的不同而症狀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症狀是頭痛、眩暈。頭痛、眩暈的病因是氣與火,或虛或實;病變部位在肝在脾在腎;此為辯證的要點所在。然在高血壓病的發展過程中,隨著陰陽的消長,正邪的盛衰,不可能完全按照固有的規律變化,因此辨證論治要貫穿疾病的發展的始終。

  在治法上,既要針對風、火、痰、虛、瘀的“標”,又要顧及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的“本”。治療本病遵循辯證、辨病相結合的理論,根據不同的症候表現,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採用疏肝理氣,清肝瀉火,清利溼熱,滋陰潛陽等法,形成了獨特的高血壓病從溼熱入手,肝腎同治,虛補實瀉,燮理陰陽的治療法則和用藥風格。

  1、疏肝理氣法

  適用於肝氣鬱結型高血壓病。本型多發於高血壓病初期。臨床表現主要有氣血失調和情志異常兩方面的改變。如頭痛、頭暈、胸脅脹痛,失眠多夢,腰膝痠軟,精神不振,多疑善慮,脈沉弦等。常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炒枳殼、香附、川芎、白芍、青陳皮、薄荷等。若氣鬱化火,加丹皮、梔子、黃芩;氣滯血瘀,加丹蔘、桃仁、紅花;肝胃不和,加吳茱萸、川連、代赭石。

  2、清肝瀉火法

  適用於肝火上炎型高血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頭脹、頭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聾、耳鳴,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常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柴胡、龍膽草、黃芩、梔子、車前子、夏枯草、木賊草、茺蔚子等。若伴失眠煩躁,加珍珠母、生龍齒,清肝熱且安神;伴肢體麻木、震顫,欲發中風,加蜈蚣、殭蠶,平肝熄風,清熱定痙;肝火犯胃,加代赭石、竹茹,清熱開鬱,和胃降逆。

  常用茺蔚子、夏枯草作為對藥使用。茺蔚子是益母草的乾燥果實,用量一般10-15克,該藥既升又降,擴張腦部血管以活血化瘀,涼肝降壓;夏枯草長於洩肝膽之鬱火,補養厥陰之血脈,二藥相伍有很好的降壓效果。

  3、清利溼熱法

  適用於溼熱中阻型高血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目昏蒙,身重肢倦,納呆噁心,口乾口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尖邊紅,苔黃膩,脈弦滑。常以溫膽湯加減:法半夏、茯苓、炒枳實、青陳皮、竹茹、茵陳、薏苡仁、膽南星等。若脘腹脹滿,加厚朴、檳榔行氣消滯;噯氣頻作,加旋復花、代赭石。

  4、滋陰潛陽法

  臨床表現主要有頭暈、頭痛、耳鳴、耳聾、倦怠嗜睡,兩目乾澀,心煩口乾,腰膝痠軟,舌紅苔薄,脈弦細等。常以左歸丸加減:熟地、山萸肉、山藥、龜甲膠、菟絲子、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等。

  體內和諧穩態遭到破壞,容易導致木氣無所倚而出現高血壓。此類患者證屬肝腎陰虛,固然是要補陰,但如何去補則大有講究。其實,滋陰的過程即是滋補元氣的過程。在治療時用藥不宜多,要儘量選擇性溫、滋補元氣、育陰同時又可潛陽的藥物,如臨床常用龜板而不用鱉甲,因為血液的執行必須有賴陽氣的推動,鱉甲是以純滋陰為主,而龜板既能滋陰又可潛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