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或乙肝患者因為擔心其傳染性而不敢結婚,也不敢要孩子,還有人懷著 “轉陰”後再婚育的想法輾轉於大大小小的肝病門診,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那麼,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慢性乙病毒肝攜帶者或乙肝患者)能結婚嗎?怎樣才能生一個健康的孩子呢?本文就相關問題做一解答。
一、結婚問題
不論男方或女方,也不論血液中病毒水平是高還是低,只要肝臟功能正常,無其他結婚禁忌的情況,均可以結婚,但為了避免傳染給對方,最好在對方注射乙肝疫苗併產生抗體後再結婚。
二、能否要孩子
1、如果男方是感染者
在出生前就由父親將HBV傳染給胎兒的機會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精液中雖可有乙肝病毒,精子中卻沒有,故乙肝不會遺傳,即使肝功能異常也不會對精子造成影響。
但如果服用了藥物就要視藥物情況而定了,比如男方在應用抗病毒藥物期間,最好採取避孕措施,因目前的抗病毒藥物雖在人體臨床上尚未發現對生殖細胞有不良影響的證據,但除替比夫定外在動物實驗中都有對胚胎影響的報告,故不能完全排除對生殖細胞的影響。
2、女方是感染者
無論體內病毒量高還是低,在未用藥的情況下只要肝功正常6個月以上,且不存在其他妊娠禁忌症的情況,並排除可能對胚胎髮育有影響的因素存在,就可以正常懷孕。因為體內有病毒,怕傳染給下一代而不敢懷孕是不可取的,同樣,在肝功能反覆不正常的情況下堅持懷孕對母子健康也是不利的。慢性乙肝患者最好在計劃懷孕前徵得醫生的認可並從醫生處獲取在避免母嬰傳播方面的建議。
三、如何阻斷母嬰傳播
母親傳播給孩子有三種方式:
1、宮內傳播。
2、分娩期間傳播,主要指新生兒在產程中感染。
3、出生後母兒日常生活密切接觸中傳播。
目前阻斷母嬰傳播的措施主要是針對後二者的。
母親如果為HBsAg、 HBeAg陽性,阻斷的方法應採用主被動聯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阻斷的關鍵所在,應在孩子出生後儘早注射以獲得早期保護,最好在出生後12小時內注射,劑量為200單位,同時在不同部位注射10μg重組酵母或20μg中國倉鼠卵母細胞乙肝疫苗,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也可在出生後12 小時內先注射1針乙肝免疫球蛋白,1個月後再注射第2針乙肝免疫球蛋白,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10 μg重組酵母或20μg 中國倉鼠卵母細胞乙型肝炎疫苗,間隔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
有一點需要注意,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同時注射時,應選擇在不同側的臀部注射,這樣可以避免疫苗(抗原)與球蛋白(抗體)在區域性中和。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對“大三陽”母親的新生兒的保護率超過90%。乙肝病毒水平很高的母親,嬰兒即使用乙肝疫苗和抗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注射,仍有少數會感染乙肝。
母嬰傳播免疫失敗和母親血中的高病毒載量有關。當血中HBV DNA含量很高時,即使主、被動聯合免疫也不能完全阻斷其母嬰傳播。
因此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有望減少宮內感染及免疫失敗的發生。有人報道在孕期的最後三個月每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減少母體病毒量而減少母嬰傳播,這種方法多數醫生並不認可,因母體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顆粒,想通過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來中和病毒無異於杯水車薪。
目前主張母親在妊娠後期(分娩前3月)開始服核苷類抗病毒藥物使分娩時血中病毒水平下降,以減少傳染的可能性。
可供選擇的藥物有兩種,一是替比夫定,目前國內上市的核苷類藥物中唯一的妊娠B級的藥物(不是A類,不能認為絕對安全),小樣本臨床資料證實其在預防母嬰傳播方面安全有效,但尚需大樣本臨床資料證實。
二是拉米夫定,雖屬妊娠C級,但國內外已有臨床研究證實其用於孕婦是安全的。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在上述藥物的說明書中並未提及上述用法,故在應用前醫生與孕婦及親屬應充分溝通。
四、生產方式和哺乳的影響:
因乙肝病毒攜帶母親的血液、羊水、陰道分泌物及初乳中有較高HBV DNA檢出率,所以其生產方式及哺乳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因自然分娩新生兒通過產道時可吞入有傳染性的母親的分泌物和血液,並且自然分娩時母親血液滲透到嬰兒的量較剖宮產時明顯為多,從理論上講自然分娩可能會增減感染機會,但實際上,在新生兒經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阻斷後,不同生產方式間免疫失敗率並無差別。
雖然有報道在乳汁中可檢出HBV DNA,但也並未發現不同餵養方式間嬰兒抗-HBs陽性率有差別。即目前並無確切證據表明剖宮產和人工餵養能減少免疫阻斷失敗率,因此採用主、被動聯合免疫時,母親慢性HBV感染不應作為剖宮產和人工餵養的指徵。
乙肝病毒不是決定生產方式的因素,應按臨產時的自身狀況由產科醫生來決定生產方式。
五、出生後父母與嬰兒間要如何接觸才安全
父親或母親如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應注意體液如血液、唾液不要直接接觸嬰兒,其他可正常接觸,如吻臉頭腳等。其實,即使接觸到體液,傳染的機率也極低的。只是我們能細心一些當然萬無一失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