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內分泌”,想必許多人既熟悉又陌生,說到熟悉,是因為如今以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和痛風為代表的內分泌疾病大家早已司空見慣;說到陌生,是因為內分泌調控複雜、涉及病症眾多,許多情況大家並不熟悉。下面,就讓我帶您走進神祕的內分泌世界,去領略她的神奇與奧妙!
1、內分泌家族有哪些成員?
內分泌系統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由許多內分泌腺體以及分佈於其它組織(例如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胃腸道、面板等)中的內分泌細胞所組成。人體的內分泌腺主要有下丘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包括卵巢和睪丸)、胰島、松果體、胸腺等等。內分泌腺及內分泌細胞之所以神通廣大,就是因為它們能夠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激素”,儘管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但生物活性極高,作用之大不可小視。
2、內分泌的職責是什麼?
內分泌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及分泌激素。不同的腺體分泌不同的激素,不同的激素具有不同的功效。例如,生長激素可促進骨骼生長;甲狀腺激素可增強機體新陳代謝及生長髮育;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影響生殖及男女第二性徵;胰島素負責調節血糖;醛固酮調節水、鹽平衡;甲狀旁腺激素調節鈣、磷平衡;腎上腺素可以使面板和腹腔的小動脈收縮,使心臟和骨骼肌等處的血管舒張;去甲腎上腺素對全身的小動脈(冠狀動脈除外)都具有強烈的收縮血管的作用等等。
與人體的心、肺、肝、腎、四肢等器官的作用相比,內分泌系統的作用更為隱祕而廣泛。內分泌系統的各個腺體以及它們分泌的激素,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器官及其功能,在調控新陳代謝、生長髮育、生殖衰老,維持內環境穩定,增強機體適應能力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內分泌系統是人體重要的調節系統,它與神經系統相輔相成,共同扮演著機體最高調控者的角色。
3、內分泌腺體間是如何相互調節的?
就像一個單位一樣,體內為數眾多的內分泌腺體存在著上下級的關係,下丘腦就是眾多腺體的“最高首長”,腦垂體則是上傳下達的“中層幹部”,而腎上腺、胰腺、甲狀腺、甲狀旁腺、性腺等靶腺則相當於做具體工作的“業務員”,由它們合成和分泌各種在生命活動中起特定作用的激素。
簡單地說,下丘腦分泌各種“促某某激素釋放激素”(如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等等),以促使垂體分泌相應的“促某某激素”(如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最後由後者作用於各自的內分泌腺(如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等),以分泌相應的激素(如甲狀腺激素、腎上腺激素、性激素等等),這種逐級敦促放大效應就是“正反饋調節”;反之,當外周血液或組織中激素量已經足夠時,又會反過來向它們的上級(下丘腦及垂體)“稟報”,後者即相應減少“促某某激素釋放激素”和“促某某激素”的釋放,從而減少激素的分泌,這就是“負反饋調節”。
由此可見,內分泌系統是體內一個非常精密的調控系統,正是由於它的作用,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才能有條不紊地正常執行。
4、內分泌疾病究竟是咋回事?
簡單地說,內分泌疾病主要是指內分泌腺體分泌的激素過量或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果腺體分泌的激素過量,就會導致“功能亢進”。比如: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甲亢”;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調節血壓的激素(如醛固酮)分泌過多,就會出現內分泌性高血壓。相反,如果腺體分泌的激素過低,就會出現“功能減退”。比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甲減”;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垂體性侏儒症”;性激素分泌過低,就會出現進入青春期卻沒有第二性徵的發育,或男性陽痿、女性性慾減低等等。
廣義的內分泌疾病還包括“代謝性疾病”,是指體內的各種物質代謝出現了紊亂。例如,血糖高了,導致糖尿病;血脂高了,導致高脂血症;嘌呤代謝障礙,導致高尿酸血癥或者痛風;熱量攝入過剩,導致肥胖症;鈣質流失過多,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等。
談到這裡,我們對內分泌科的功能定位就比較清楚了,其診治範圍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性腺、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等組織器官的疾病以及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肥胖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5、臨床出現哪些症狀提示要看內分泌?
一般說來,當機體出現了以下症狀時,應及時想到去內分泌科就診:
(1)多尿、口乾、多飲、體重下降、疲乏無力,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2)怕熱、多汗、心悸、多食、消瘦、焦躁、失眠、大便次數增多、突眼、頸粗,提示可能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
(3)成人畏寒怕冷、萎靡嗜睡、心跳過緩、腹脹納差、反應遲鈍、少言寡語、記憶力減退、顏面虛浮、面板乾燥、脣厚舌大、聲音嘶啞;兒童又矮又呆,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
(4)甲狀腺部位疼痛及觸痛明顯,同時伴有發熱、心悸、出汗,血沉異常增快,提示亞急性甲狀腺炎(簡稱“亞甲炎”);
(5)反覆發作性足趾關節腫痛,同時伴有血尿酸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痛風”;
(6)不明原因的腰腿痛、駝背、身高比年輕時明顯縮短、容易骨折,提示存在“骨質疏鬆症”;
(7)頑固的骨關節疼痛、頻發的自發性骨折、反覆發生尿路結石、食慾不振、腹脹便祕、高血鈣,提示可能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旁亢”)
(8)手足抽筋(有時表現為“癲癇樣”發作)、四肢麻木刺痛、情緒亢奮焦躁、低血鈣,尤其是曾有頸部手術或放療病史者,提示可能存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旁減”)
(9)毛髮脫落、膚色淺淡,食慾減退、乏力、浮腫、性慾減退、閉經,尤其是分娩時曾有大出血病史的女性,往往提示有“垂體前葉功能減退”
(10)食慾不振、腹瀉、乏力、血壓低、面板變黑、體重減輕,提示可能有“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11)滿月臉、面色紅潤、向心性肥胖、面板紫紋、體毛異常濃密、座瘡、高血壓,提示可能存在“皮質醇增多症”
(12)持續性高血壓,同時伴低血鉀、乏力、夜尿多、週期性下肢肌無力,提示可能存在“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13)陣發性高血壓,發作時伴劇烈頭痛、心動過速、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提示可能是“嗜鉻細胞瘤”;
(14)煩渴、多飲、多尿、“尿比重”和“尿滲透壓”降低,提示可能是“尿崩症”;
(15)身高每年增長不足100px的孩子,生長髮育也較同齡人明顯偏晚,但智力正常,往往提示“垂體性侏儒症”;
(16)成年後手足繼續增大,面板增厚,面相粗陋,伴頭痛、乏力、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提示可能患“肢端肥大症”;
(17)女性出現月經稀發或過早閉經、不明原因泌乳、不孕不育;男性乳房發育、陽痿及不育,提示“泌乳素瘤”;
(18)沒到發育年齡時就出現性發育。女孩8週歲以前乳房開始發育,10週歲前出現月經;男孩9週歲以前出現變聲、陰毛、長鬍須等第二性徵,提示“兒童性早熟”,相反,則提示“青春期性發育延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