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兒科 副主任醫師 王愛敏

  0月齡~ 6齡嬰兒餵養指南

  純母乳餵養

  母乳是6個月齡之內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所含的營養物質齊全,各種營養素之間比例合理,含有多種免疫活性物質,非常適合於身體快速生長髮育、生理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嬰兒。母乳餵養也有利於增進母子感情,使母親能悉心護理嬰兒,並可促進母體的復原。同時,母乳餵養經濟、安全又方便,不易發生過敏反應。因此,應首選用純母乳餵養嬰兒。純母乳餵養能滿足6個月齡以內嬰兒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

  應按需餵奶,每天可以餵奶6次∼8次以上。最少堅持完全純母乳餵養6個月,從6個月齡開始新增輔食的同時,應繼續給予母乳餵養,最好能到2歲。在4月齡∼6月齡以前,如果嬰兒體重不能達到標準體重,需要增加母乳餵養次數。

  產後儘早開奶,初乳營養最好在分娩後7天內,乳母分泌的乳汁呈淡黃色,質地黏稠,稱之為初乳;之後第8天∼14天的乳汁稱為過渡乳,兩週後為成熟乳。初乳對嬰兒十分珍貴,其特點是蛋白質含量高,含有豐富的免疫活性物質,對嬰兒防禦感染及初級免疫系統的建立十分重要。初乳中微量元素、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比成熟乳要高得多。初乳也有通便的作用,可以清理初生兒的腸道和胎便。因此,應儘早開奶,產後30分鐘即可餵奶。儘早開奶可減輕嬰兒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體重下降和低血糖的發生。

  如果順利分娩,母子健康狀況良好,嬰兒娩出後應儘快吸吮母親的乳頭,以獲得初乳,並具有刺激泌乳的作用。開奶時間愈早愈好,正常新生兒的第一次哺乳應在產房開始。剛出生的嬰兒覓食和吸吮反射特別強烈,母親也十分渴望看見和撫摸自己的嬰兒。故當新生兒娩出斷臍和擦乾羊水後,即可將其放在母親身邊,與母親面板接觸,加強情感刺激,並讓嬰兒開始分別吸吮雙側乳頭各3分鐘∼5分鐘,可吸吮出初乳數毫升。

  儘早抱嬰兒到戶外活動或適當補充維生素D,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家長應儘早抱嬰兒到戶外活動,適宜的陽光會促進面板維生素D的合成;也可適當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製劑,尤其在寒冷的北方,冬春季,和南方的梅雨季節,這種補充對預防維生素D缺乏尤為重要。

  純母乳餵養嬰兒也需要注意補充維生素D,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在北方寒冷的冬春季或南方的梅雨季節,嬰兒的戶外活動時間少,單純靠母乳餵養不能滿足嬰兒對維生素D的需要,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嚴重的可發生佝僂病,臨床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和骨骼的變化。

  如何給嬰兒補充維生素D?

  提倡儘早抱嬰兒到戶外晒太陽。對於早產兒、雙胞胎、冬季或梅雨季節出生以及人工餵養的嬰兒,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及時補充維生素D。正常母乳餵養嬰兒應每日喂以維生素D400IU∼800IU(南方400IU∼600IU,北方600IU∼800IU),早產兒也要加至每日600IU∼800IU;對於每日口服維生素D有困難者,每月給嬰兒口服一次維生素D50000IU∼100000IU。對於人工餵養的嬰兒,應首選使用適合0月齡∼6月齡嬰兒的嬰兒配方奶粉,因為國家嬰幼兒奶粉標準(GB10766-97)中規定這種奶粉中每百克應新增200IU∼400IU的維生素D。

  不能用純母乳餵養時,宜首選嬰兒配方食品餵養由於種種原因,不能用純母乳餵養嬰兒時,如乳母患有傳染性疾病、精神障礙、乳汁分泌不足或無乳汁分泌等,建議首選適合於0月齡∼6月齡嬰兒的配方奶粉餵養,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態奶、成人奶粉、蛋白粉等餵養嬰兒。嬰兒配方食品是隨食品工業和營養學的發展而產生的除了母乳外,適合0月齡∼6月齡嬰兒生長髮育需要的食品,人類通過不斷對母乳成分、結構及功能等方面進行的研究,以母乳為藍本對動物乳進行改造,調整了其營養成分的構成和含量,添加了多種微量營養素,使其產品的效能成分及含量基本接近母乳。

  人工餵養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人工餵養時,要為嬰兒選擇合適的奶瓶(含奶嘴)。奶瓶及奶嘴的清洗、消毒一定要徹底,並使用清潔飲用水調製嬰兒配方食品。由於嬰兒的腸胃發育尚未完善,無論使用哪一種代乳品,都應該嚴格按相應的衝調原則操作,否則很容易引起嬰兒腹瀉或其他健康問題。選用配方奶粉餵養時,一定要認真閱讀奶粉衝調說明,嚴格按照說明上註明的水與奶粉比例、衝調程式等進行衝調。

  奶的溫度要適宜,不宜過熱或過冷,母親可將調好的奶液滴幾滴在自己手腕內側或手背,以不很熱為合適。

  每次餵奶時間為15分鐘∼20分鐘,不宜超過30分鐘。餵奶時應把奶瓶垂直於嘴,若奶嘴有兩孔時,兩孔對著兩側嘴角,使奶嘴處充滿奶液,以免嬰兒吸入很多空氣而引起腹脹、溢奶。

  每次餵奶結束時,奶瓶中應有剩餘奶,以便觀察食入奶量並確認嬰兒是否喝足。嬰兒喝完奶後,需要對嬰兒拍背排氣。

  兩次餵哺間隔一般在3小時∼4小時,每次餵奶不必強求嬰兒把奶瓶內的牛奶喝完。剩餘的奶汁應立即處理掉,並及時清洗奶瓶,避免細菌生長。

  若發現嬰兒對牛奶有過敏反應,如腹痛、溼疹、蕁麻疹等,應立即停止使用,在醫生指導下改用其他不含牛奶的代乳品。

  6月齡~12月齡嬰兒餵養指南

  及時合理新增輔食

  從6月齡開始,需要逐漸給嬰兒補充一些非乳類食物,包括米粉、果泥、菜泥等泥煳狀食物以及軟飯、爛面,切成小塊的水果、蔬菜等固體食物,這一類食物被稱為輔助食品,簡稱為“輔食”。新增輔食的順序為:首先新增穀類食物(如嬰兒營養米粉),其次新增蔬菜汁(蔬菜泥)和水果汁(水果泥)、動物性食物(如蛋羹、魚、禽、畜肉泥/鬆等)。建議動物性食物新增的順序為:蛋黃泥、魚泥(剔淨骨和刺)、全蛋(如蒸蛋羹)、肉末。

  輔食新增的原則是:每次新增一種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輔食種類,由泥煳狀食物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建議從6月齡時開始新增泥煳狀食物(如米煳、菜泥、果泥、蛋黃泥、魚泥等),7月齡∼9月齡時可由泥煳狀食物逐漸過渡到可咀嚼的軟固體食物(如爛面、碎菜、全蛋、肉末),10月齡∼12月齡時,大多數嬰兒可逐漸轉為以進食固體食物為主的膳食。

  嬰兒的輔助食品形式有哪幾種?輔助食品是指在轉乳期內所給嬰兒吃的食品,過去常稱為斷奶食品。斷奶是指嬰兒由單純母乳餵養逐步過渡到完全給予母乳以外的食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乳及乳類食品對兒童的生長髮育非常重要,是不能斷掉的。因此,為了避免誤解,現在多稱為輔助食品。提供嬰兒營養的輔助食品形式有三種:液體食物、泥煳狀食物、固體食物。

  嘗試多種多樣的食物,膳食少糖、無鹽、不加調味品。嬰兒6月齡時,每餐的安排可逐漸開始嘗試搭配穀類、蔬菜、動物性食物,每天應安排有水果。應讓嬰兒逐漸開始嘗試和熟悉多種多樣的食物,特別是蔬菜類,可逐漸過渡到除奶類外由其他食物組成的單獨餐。隨著月齡的增加,也應根據嬰兒需要,增加食物的品種和數量,調整進餐次數,可逐漸增加到每天三餐(不包括乳類進餐次數)。限制果汁的攝入量或避擴音供低營養價值的飲料,以免影響進食量。製作輔食時應儘可能少糖、不放鹽、不加調味品,但可新增少量食用油。

  為什麼給嬰兒的食品中要少糖、無鹽、不加調味品?

  我國成人高血壓的高發與食鹽的高攝入量有關,要控制和降低成人的鹽攝入量,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而且控制越早收到的效果會越好。給嬰兒的食品中少放糖的目的是為了預防齲齒。嬰兒的味覺正處於發育過程中,對外來調味品的刺激比較敏感,加調味品容易造成嬰兒挑食或厭食。

  1歲~3歲幼兒餵養指南

  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幼兒食物的選擇應依據營養全面豐富、易消化的原則,應充分考慮滿足能量需要,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以保證幼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增加鐵質的供應,以避免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的發生。魚類脂肪有利於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可適當多選用魚蝦類食物,尤其是海魚類。對於1歲∼3歲幼兒,應每月選用豬肝75g(一兩半),或雞肝50g(一兩),或羊肝25g(半兩),做成肝泥,分次食用,以增加維生素A的攝入量。不宜給幼兒直接食用堅硬的食物、易誤吸入氣管的硬殼果類(如花生)、醃臘食品和油炸類食品。

  如何安排1歲∼2歲幼兒除乳類以外的膳食?對於1歲∼2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安排:可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等100g,米和麵粉等穀類食物100g∼125g,用20g植物油烹製上述食物。選用新鮮綠色、紅黃色蔬菜和水果各150g,以果菜泥、果菜汁或者果菜末的形式喂予幼兒。

  如何安排2歲∼3歲幼兒除乳類以外的膳食?對於2歲∼3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安排: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類等100g,米和麵粉等穀類食物125g∼150g,用20g∼25g植物油烹製上述食物。選用新鮮綠色、紅黃色蔬菜和水果各150g∼200g。

  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

  不挑食、不偏食,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活動,模仿能力強,興趣增加,易出現飲食無規律,吃零食過多,食物過量等問題。當兒童受冷受熱,有疾病或情緒不安定時,其消化功能易受影響,可能會造成兒童厭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所以要特別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

  學齡前兒童是培養良好飲食行為和習慣的最重要和最關鍵階段。幫助學齡前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需要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安排飲食,一日三餐加1∼2次點心,定時、定點、定量用餐;

  (2)飯前不吃糖果、不飲汽水等零食和飲料;

  (3)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吃飯前不做劇烈運動;

  (4)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讓孩子自己使用筷、匙,既可增加孩子進食的興趣,又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

  (5)吃飯時專心,不邊看電視或邊玩邊吃;

  (6)吃飯應細嚼慢嚥,但也不能拖延時間,最好能在30分鐘內吃完;

  (7)不要一次給孩子盛太多的飯菜,先少盛,吃完後再添,以免養成剩菜、剩飯的習慣;

  (8)不要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或經常吃湯泡飯,這樣容易稀釋消化液,影響消化與吸收;

  (9)不挑食、不偏食,在許可範圍內允許孩子選擇食物;

  (10)不宜用食物作為獎勵,避免誘導孩子對某種食物產生偏好。家長和看護人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

  良好飲食習慣的形成有賴於父母和幼兒園教師的共同培養。學齡前兒童對外界好奇,注意力易分散,對食物不感興趣。家長或看護人不應過分焦急,更不能採用威逼利誘等方式,防止孩子養成拒食的不良習慣。還應注意的是,此時兒童右側支氣管比較垂直,因此要儘量避免給他們吃花生米、幹豆類食物等,以防造成異物塞入氣管。此期的孩子20顆乳牙已出齊,飲食要供給充足的鈣、維生素D等營養素。要教育孩子注意口腔衛生,少吃糖果等甜食,飯後漱口,睡前刷牙,預防齲齒。

  每天進行充足的戶外運動。兒童青少年每天進行充足的戶外運動,能夠增強體質和耐力,提高機體各部位的柔韌性和協調性,保持健康體重,預防和控制肥胖,對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戶外運動還能接受一定量的紫外線照射,有利於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保證骨骼的健康發育。

  如何避免超重或肥胖的發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減少靜態活動時間,以改善健康狀況,促進心理健康並保持健康的體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最好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的運動。學生學習任務繁重,也許不能有連續的60分鐘用來鍛鍊,可以通過每天3∼6次,每次1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短時間鍛鍊積累。在閒暇時間限制靜態活動(例如看電視、看錄影、玩電子遊戲等)很重要,應該用需要更多活動的事情代替。

  鼓勵參與家務勞動。除了進行必要的運動外,還要鼓勵兒童青少年參與家務勞動。家務勞動有利於培養責任感,有利於培養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德,有利於鍛鍊意志和毅力,有利於養成勤勞的作風和培養勞動技能,有利於增強智力,有利於促進身體健康,有利於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有利於培養交往能力,有利於調節家庭氣氛、協調家庭關係。

  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0名少年兒童做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調查發現,不愛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失業率、犯罪率、離異率、心理疾病率往往要比愛幹家務的孩子高得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