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堅持治療才能夠重見陽光,藥物起效後定期複診請醫生評估療效,調整藥物或藥物劑量,全程指導治療,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重要問題說三遍!),決定了患者是否能痊癒及將來是否容易復發,可惜很多患者基於某些考慮不再複診,沒有做到門診定期複診,常見誤區及原因如下:
常見誤區一:我吃了幾天藥,感覺更加不舒服,更加煩躁,怎麼辦?
事實上:有些患者在使用藥物初期可能會出現煩躁、心悸等不良反應,尤其是焦慮患者,服藥初期症狀不緩解反而加重是正常的,比如心悸、震顫,驚恐更加頻繁,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太緊張,放慢加量的速度或從更小的劑量開始可減少甚至避免這類反應出現,藥物見效需要時間,多需要2周,也有些患者服用藥物後很快就見效,等到2周後症狀改善明顯,患者的症狀就會明顯減輕。
常見誤區二:我吃了幾天藥,出現噁心、食慾不好,藥物讓我變得原來越嚴重,藥不能吃?
事實上:抗抑鬱藥在使用初期可能會出現噁心、食慾不好、頭暈、煩躁、心悸、震顫等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多出現在使用藥物的前2周,藥物開始起效後,藥物不良反應會慢慢減少,甚至消失。如果不良反應很明顯,無法忍受,也不用驚慌,首先,可在醫生建議的藥量基礎上減量服用,同時,放慢藥物加量的速度,緩慢逐漸加量,藥物不良反應會減少,甚至消失。其次,極其個別患者對某個藥物特別敏感,也不必太過緊張,可以換用其它的藥物。
常見誤區三:我吃了一段時間藥,感覺已經好了,可以停藥了?
事實上:所有的心理精神障礙都可能復發,維持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復發的可能性。無論對於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強迫障礙、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必須經過維持治療才能防止復發,降低復發的概率,剛剛好轉就停藥往往很快症狀就會再次出現,而且會讓後續治療變得越來越棘手。
常見誤區四:堅持服藥症狀就能全部消掉,疾病就能痊癒,不需要複診?
事實上:任何一個患者接受的治療都是個性化的治療,藥物相同,劑量也可能不同,每一次複診,醫生都會根據你好轉的速度調整藥物使用劑量或調整藥物。所以,堅持自行服藥不一定能夠痊癒。想要臨床痊癒,定期複診很重要。
常見誤區五:我第一次到醫院系統評估了,堅持服藥和通過好大夫等平臺反饋情況就可以,無需到醫院就診?
事實上: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是近年來新興起來的醫患交流平臺,在醫生願意犧牲工作之外的時間的情況下,確實給患者帶來方便,但是,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暫時無法完全取代門診面診,我們需要觀察大家的精神面貌。網際網路醫療平臺能解決一些小問題,如藥物不良反應等。
常見誤區六:吃藥會吃傻?不能長期吃藥?
事實上:藥物不會讓人變傻,如果藥物會讓人變傻,國家藥監局不會讓他在市面上繼續使用。另外,有些患者表現得表情及其動作笨拙,藥物有些鎮靜作用外,有些重型精神疾病本身對高階認知功能也會有影響,而抗焦慮、抑鬱等藥物則會讓患者狀態越來越佳,改善患者的臨床不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常見誤區七:吃藥就好,不吃就犯,藥有依賴性?
事實上:常用抗抑鬱藥抗焦慮藥都是沒有依賴性的,不會“上癮”(高血壓和糖尿病一經診斷終生服藥,患者都是終生服藥降壓藥和降糖藥,大家知道,藥物不依賴,與疾病本身特點有關)。吃藥就好,不吃就犯主要是由於疾病本身特點決定的。這也是為啥需要痊癒後足量維持治療的原因,痊癒後足量維持治療可以預防疾病復發,維持的時間因病情而異,有的需要3個月,6個月,有的需要12個月,24個月,達到療程後方可逐漸減藥、停藥,到了療程後再停藥就不容易再犯了。當然,也有極少數患者終生服藥。在心理科常用藥物中,只有安定類藥物長期服用存在依賴性,患者容易心理上依賴這些藥,但是,該類藥物能夠快速緩解焦慮,此類藥包括艾司唑侖,阿普唑侖,奧沙西泮,勞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在臨床上,治療初期會合並抗焦慮抑鬱藥物能夠快速緩解焦慮抑鬱症狀,短時間內都會逐漸停掉,不推薦用6個月以上。
常見誤區八:西藥都副作用,是傷肝腎的?
事實上:西藥傷肝腎的觀念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很大程度是由於這些年電視廣告的灌輸。抗抑鬱藥抗焦慮藥與降壓藥和降血脂藥類似,在醫生的指導下都是可以長期服用的。對於一些敏感人群,某些抗抑鬱抗焦慮藥有可能引起一過性的肝功異常,但是,減藥停藥後肝功能可以恢復。而某些中藥,由於含有重金屬成分,是明確對腎臟有直接毒性的,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我們需要客觀全面的對待藥物副作用。
常見誤區九:西藥不能去根?
事實上:維持治療可以預防復發,把復發機率降到最低,雖然很多人不再復發,但也總會有人復發。據我所知,有些中藥或中成藥對輕度的焦慮抑鬱有效,比如:安神補腦顆粒、烏靈膠囊等,但是,由於心身醫學科很多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發病原因無從談起,如何去根?!
常見誤區十:吃藥後病情好轉了,可以減少藥量?
事實上:為預防疾病復發,多數疾病是需要足量維持治療的,也就是初期吃多大藥量有效,就在維持期(無症狀的狀態下)繼續服這個藥量。儘早減少藥量有可能導致疾病復燃。
常見誤區十一:吃藥後體重增加了,藥裡面有激素?
事實上:激素一般用於抗炎,對全部心理精神障礙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抑鬱焦慮。所以,我們不可能用含有激素的藥物。但是不可否認,有些藥物對有些人是會引起體重的增加,抗精神病藥物體重增加較為常見,與患者食慾增加和活動減少有關。但是,確切的機制較複雜,包括組胺受體阻斷以及通過下丘腦機制中介的糖耐量和胰島素釋放的改變。一旦出現顯著的體重增加,複診時將情況反饋給主治醫生,我們會根據情況調整藥物,避免體重繼續增加或使體重下降。
常見誤區十二:我感覺好多了,路程太遠了,可以不去醫院複診?
事實上:很多患者因為路程遠,自行治療,症狀好些就減量,症狀不好就藥物加量,反反覆覆,部分緩解,症狀未徹底消失。想要痊癒需要定期複診,醫生會關注那些尚未消失的臨床症狀,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積極調整藥物以達痊癒。在患者痊癒後,需要繼續維持治療,復發風險會大大降低。而部分緩解,過早停藥,直接預示著復發的可能。
常見誤區十三:吃了一段時間的藥,感覺沒有大的變化,看來吃藥解決不了問題?
事實上:首先,藥物起效時間一般需要2周,有些患者症狀明顯改善需要1-2個月,而且抗抑鬱抗焦慮藥的有效率在2/3左右,總有人會吃某些藥無效,這絕不代表所患的疾病無法治療,一種藥物無效,可以合併用另外一種藥或直接換其他藥物,或合併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等。醫學不是萬能的,但是,醫學上仍然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切勿輕易放棄治療,因為心理精神障礙對人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
常見誤區十四:吃藥症狀就不波動?
事實上:患者都存在某些共性心理特徵,也就是對自己精神狀態關注的問題,一旦自己患有某些情緒問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引起情緒波動就會往疾病這塊靠。擔心自己的疾病出現問題,病情出現波動,實際上,有時候可能是人體對外界事物一個正常的心理反應,無需太在意。當然,部分患者在堅持服藥的情況下,仍可能出現症狀的波動。所以,服藥期間偶爾出現一些小波動也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太緊張,如果症狀變化較大,建議到醫院找醫師複診,由醫師根據你的情況看是否需要調整方案。
常見誤區十五:孩子吃藥閉經了,要不能吃?
事實上:閉經是抗精神病藥物較為常見的副作用之一,與患者體內雌激素、泌乳素水平等變化有關。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必要時給予中藥和性激素治療。如果長期閉經,可以選擇更換對泌乳素影響小的藥物。面對藥物副作用,及時就醫複診,醫師也會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醫師會調整治療方案,比如:適當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鼓勵病人多參加體力活動,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等,減少藥物副作用對個體的影響。
常見誤區十六:輔助檢查結果正常就沒有病?
事實上:精神障礙與其他軀體器質性疾病不一樣,多為功能性疾病,大多數所謂功能性精神障礙沒有明確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為排他性診斷,是無法通過檢查來確診的,進行各項檢查的目的是幫助排外軀體其他器質性疾病,以免耽誤治療,因為大部分功能性疾病不會要人性命,但是,器質性疾病嚴重時可能要人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