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1、多有植物性角膜外傷史(例如樹枝、甘蔗葉、稻草)或長期用激素和抗生素病史。
2、起病緩慢,亞急性經過,刺激症狀較輕,伴視力障礙。
3、角膜浸潤灶呈白色或乳白色,緻密,表面欠光澤呈牙膏樣或苔垢樣外觀,潰瘍周圍有膠原溶解形成的淺溝或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的免疫環。有時在角膜感染灶旁可見偽足或衛星樣浸潤灶,角膜後可有斑塊狀沉著物。前房積膿呈灰白色,粘稠或呈煳狀。
4、除了以上共同特徵外,部分菌屬引起的角膜感染有一定特徵性。
(1)茄病鐮刀菌性角膜炎病程進展迅速,病情嚴重,易向角膜深部組織浸潤,數週內引起角膜穿孔及惡性青光眼等嚴重併發症。
(2)麴黴菌屬症狀及進展速度較茄病鐮刀菌慢,藥物治療效果較好。
(3)彎孢屬角膜感染特點為侷限於淺基質層的羽毛狀浸潤,進展緩慢,對納它黴素治療反應較好,多能治癒,角膜穿孔等併發病發生率低。
(4)絲狀真菌穿透性強,菌絲能穿過深層基質侵犯角膜後彈力層,甚至進入前房侵犯虹膜和眼內組織,一旦進入前房,病情則變得極難控制,其常見病變部位在後房,侷限於虹膜與晶狀體之間的後房周邊部,形成頑固的真菌性虹膜炎及瞳孔膜閉,可繼發青光眼。
5、可導致併發性白內障及真菌性眼內炎。
【診斷】
角膜植物損傷史+病灶特徵+實驗室檢查(角膜刮片找到真菌和菌絲、真菌培養陽性結果或共焦顯微鏡直接發現病灶內的真菌病原體)。
【治療】
1、抗真菌藥物的區域性及全身應用:治療過程中注意抗真菌藥物的眼表毒性,包括結膜充血水腫,點狀上皮脫落等,藥物治療應至少持續6周。
(1)區域性點眼:包括多烯類(如0.25%二性黴素B眼藥水、5%那他黴素)、咪唑類(如0.5%咪康唑眼藥水)或嘧啶類(如1%氟胞嘧啶眼藥水)。目前,0.15%二性黴素B和5%那他黴素眼藥水是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線藥物。抗真菌藥物聯用有協同作用,可減少藥物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目前較為肯定的聯用方案有氟胞嘧啶+二性黴素B或氟康唑,利福平+二性黴素B等。抗真菌藥物區域性使用1/2h-1h滴用一次,增加病灶區藥物濃度,晚上塗抗真菌眼膏。感染明顯控制後方逐漸減少使用次數。
(2)結膜下注射:如果病情較重,可結膜下注射抗真菌藥。
(3)全身使用:如靜脈滴注咪康唑10~30mg/(kg.d),分3次給藥,每次用量一般不超過600mg,每次滴注時間為30~60分鐘。也可用0.2%氟康唑100mg靜脈滴注。
2、併發虹膜睫狀體炎者,應使用1%阿托品眼藥水或眼膏散瞳。不宜使用糖皮質激素。
3、喹諾酮類的區域性及全身應用:如左氧氟沙星及氧氟沙星眼水或眼膏
4、手術治療: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但仍有15-27%患者病情不能控制,此時需考慮手術治療,包括清創術、結膜瓣遮蓋術和角膜移植術。
【預後】
1、本病在病變侷限時已得到控制者,可獲得較好的預後;
2、若出現角膜穿孔或真菌已侵入前房引起真菌性眼內炎,預後則非常差,甚至導致摘除眼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