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內科 副主任醫師 王海斌

  1、 定義
  蕁麻}是由於面板、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出現的一種侷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上特徵性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伴瘙癢,可伴有血管性水腫。慢性蕁麻}是指風團每週至少發作 2 次,持續≥6 周者。少數慢性蕁麻}患者也可表現為間歇性發作。
  2、 病因
  急性蕁麻}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蕁麻}的病因多難以明確。通常將病因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外源性因素多為暫時性,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壓力、冷、熱、日光照射等)、食物(動物蛋白如魚、蝦、蟹、貝殼類、蛋類等,植物或水果類如檸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紅柿等,腐敗食物和食品新增劑)、藥物(免疫介導的如青黴素、磺胺類藥、血清製劑、各種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導的肥大細胞釋放劑如嗎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關節、吻合器、心臟瓣膜、骨科的鋼板、鋼釘及婦科的節育器等)以及運動等。
  內源性因素多為持續性,包括肥大細胞對 IgE 高敏感性、慢性隱匿性感染(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在少數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勞累或精神緊張、針對 IgE 或高親和力 IgE 受體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風溼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腸病等。特別指出,慢性蕁麻}很少由變應原介導所致。

  3、 發病機制
  蕁麻}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變態反應、假變態反應和自身反應性等。肥大細胞在發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並脫顆粒,導致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釋放,是影響蕁麻}發生、發展、預後和治療反應的關鍵。誘導肥大細胞活化並脫顆粒的機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發性。
  免疫性機制包括針對 IgE 或高親和力 IgE 受體的自身免疫、IgE 依賴的以及抗原抗體複合物和補體系統介導等途徑;非免疫性機制包括肥大細胞釋放劑直接誘導,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誘導的假變應原反應,或非甾體抗炎藥改變花生烯酸代謝等;還有少數蕁麻}患者目前尚無法闡明其發病機制,甚至可能不依賴於肥大細胞活化。
  4、 臨床表現及分類
  蕁麻}臨床表現為風團,其發作形式多樣,多伴有瘙癢,少數患者可合併血管性水腫。按照發病模式,結合臨床表現,可將蕁麻}進行臨床分類。不同型別蕁麻}其臨床表現有一定的差異。
  5、 診斷與鑑別診斷
  (1) 病史及體檢
  應詳盡採集病史和全面體檢,包括可能的誘發因素及緩解因素,病程,發作頻率,皮損持續時間,晝夜發作規律,風團大小、數目,風團形狀及分佈,是否合併血管性水腫,伴隨瘙癢或疼痛程度,消退後是否有色素沉著,既往個人或家族中的過敏史、感染病史、內臟疾病史、外傷史、手術史、用藥史,心理及精神狀況,月經史,生活習慣,工作及生活環境以及既往治療反應等。

  (2) 實驗室檢查
  通常蕁麻}不需要做更多的檢查。急性患者可檢查血常規,瞭解發病是否與感染或過敏相關。慢性患者如病情嚴重、病程較長或對常規劑量的抗組胺藥治療反應差時,可考慮行相關的檢查,如血常規、便蟲卵、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紅細胞沉降率、C 反應蛋白、補體和各種自身抗體等。
  必要時可以開展變應原篩查、食物日記、自體血清面板試驗(ASST)和幽門螺桿菌感染鑑定,以排除和確定相關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 [5]。IgE 介導的食物變應原在蕁麻}發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對變應原檢測結果應該正確分析。有條件的單位可酌情開展雙盲、安慰劑對照的食物激發試驗。
  (3)分類診斷
  結合病史和體檢,將蕁麻}分為自發性和誘導性。前者根據病程是否≥6 周分為急性與慢性,後者根據發病是否與物理因素有關,分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蕁麻},並按表 1 定義進一步分類。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型別蕁麻}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慢性自發性蕁麻}合併人工蕁麻}。
  (4)鑑別診斷
  主要與蕁麻}性血管炎鑑別,後者通常風團持續 24 h 以上,皮損恢復後留有色素沉著,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變。另外還需要與表現為風團或血管性水腫形成的其他疾病如蕁麻}型藥}、血清病樣反應、丘}性蕁麻}、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成人 Still 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等鑑別。
  6、 治療
  (1)患者教育
  應教育蕁麻}患者,尤其是慢性蕁麻}患者,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覆發作,病程遷延,除極少數併發呼吸道或其他系統症狀,絕大多數呈良性經過。
  (2)病因治療
  消除誘因或可疑病因有利於蕁麻}自然消退。治療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詳細詢問病史是發現可能病因或誘因的最重要方法;
  對誘導性蕁麻},包括物理性與非物理性蕁麻}患者,避免相應刺激或誘發因素可改善臨床症狀,甚至自愈;
  當懷疑藥物誘導的蕁麻},特別是非甾體抗炎藥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時,可考慮避免(包括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或用其他藥物替代;
  臨床上懷疑與各種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關的慢性蕁麻},在其他治療抵抗或無效時可酌情考慮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療,部分患者可能會受益。如抗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對與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有關聯的蕁麻}有一定的療效;
  對疑為與食物相關的蕁麻}患者,鼓勵患者記食物日記,尋找可能的食物並加以避免,特別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新增劑可引起非變態反應性蕁麻};
  對 ASST 陽性或證實體記憶體在針對 FcεRIa 鏈或 IgE 自身抗體的患者,常規治療無效且病情嚴重時可酌情考慮加用免疫抑制劑、自體血清注射治療或血漿置換等。
  (3)控制症狀
  藥物選擇應遵循安全、有效和規則使用的原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的。推薦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對治療的反應制定並調整治療方案。見圖 1。
  一線治療: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或低鎮靜抗組胺藥,治療有效後逐漸減少劑量,以達到有效控制風團發作為標準。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慢性蕁麻}療程一般不少於 1 個月,必要時可延長至 3~6 個月,或更長時間。第一代抗組胺藥治療蕁麻}的療效確切,但因中樞鎮靜、抗膽鹼能作用等不良反應限制其臨床應用。
  在注意禁忌證、不良反應及藥物間相互作用等前提下,可酌情選擇。常用的一代抗組胺藥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異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組胺藥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奧洛他定等。
  二線治療:常規劑量使用 1~2 周後不能有效控制症狀,考慮到不同個體或蕁麻}型別對治療反應的差異,可選擇:更換品種或獲得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增加 2~4 倍劑量;聯合第一代抗組胺藥,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應;聯合第二代抗組胺藥,提倡同類結構的藥物聯合使用如氯雷他定與地氯雷他定聯合,以提高抗炎作用;聯合抗白三烯藥物,特別是對非甾體抗炎藥誘導的蕁麻}。
  三線治療:對上述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選擇以下治療 [6-9]:環孢素,每日 3~5 mg/kg,分 2~3 次口服。因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只用於嚴重的、對任何劑量抗組胺藥均無效的患者。糖皮質激素,適用於急性、重症或伴有喉頭水腫的蕁麻},潑尼鬆 30~40 mg (或相當劑量),口服 4~5 d 後停藥,不主張在慢性蕁麻}中常規使用。
  免疫球蛋白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日 2 g,連 用 5 d,適合嚴重的自身免疫性蕁麻}。生物製劑,如國外研究顯示,奧馬珠單抗(omalizumab,抗 IgE 單抗)對難治性慢性蕁麻}有肯定療效 [10]。光療,對於慢性自發性蕁麻}和人工蕁麻}患者在抗組胺藥治療的同時可試用 UVA 和 UVB 治療 1~3 個月。
  急性蕁麻}的治療:在積極明確並祛除病因以及口服抗阻胺藥不能有效控制症狀時,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潑尼鬆 30~40 mg,口服 4~5 d 後停藥,或相當劑量的地塞米松靜脈或肌內注射,特別適用於重症或伴有喉頭水腫的蕁麻};1:1 000 腎上腺素溶液 0、2~0、4 ml 皮下或肌內注射,可用於急性蕁麻}伴休克或嚴重的蕁麻}伴血管性水腫。
  誘導性蕁麻}的治療:誘導性蕁麻}對常規的抗組胺藥治療相對較差,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要選擇一些特殊的治療方法。
  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及兒童的治療:原則上,妊娠期間儘量避免使用抗組胺藥物。但如症狀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必須採用抗組胺藥治療時,應告知患者目前無絕對安全可靠的藥物,在權衡利弊情況下選擇相對安全可靠的藥物如氯雷他定等。大多數抗組胺藥可以分泌到乳汁中。
  比較而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在乳汁中分泌水平較低,哺乳期婦女可酌情推薦上述藥物,並儘可能使用較低的劑量。氯苯那敏可經乳汁分泌,降低嬰兒食慾和引起嗜睡等,應避免使用。
  非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藥同樣是兒童蕁麻}治療的一線選擇。不同的藥物其最低年齡限制和使用劑量有顯著的差別,應遵循藥物說明書規範使用。同樣,在治療無效的患兒中,可聯合第一代(晚上使用)和第二代(白天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但要關注鎮靜類抗組胺藥給患兒學習等帶來的影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