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鄭擁軍

  歷史演變

  星狀神經節阻滯(SGB)是一種疼痛門診常用的微創治療方法,是將區域性麻醉藥注射在含有星狀神經節的疏鬆結締組織內,以達到頸交感幹、頸交感神經節與節前、節後神經及其支配範圍的可逆性阻滯。該方法最初是被偶然發現的,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在結紮椎動脈治療癌症時,誤傷了交感神經,卻得到了意外的治療效果。此後許多年中一直採用外科手術方法切斷頸部交感神經進行治療,1920年開始推廣經皮的微創星狀神經節阻滯療法。

  治療範圍

  目前SGB是臨床應用廣泛的治療方法,不僅用於治療其支配區域的頭、頸、胸和上肢的疼痛性疾病,而且也用於心腦血管、植物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其治療範圍遍及全身。

  解剖定位

  頸部交感神經節位於頸部血管鞘的後方、頸椎橫突的前方,一般每側有三個交感神經節分別稱為頸上神經節、頸中神經節、頸下神經節。頸下神經節也稱為星狀神經節或頸胸神經節,其形狀不規則,大於頸中神經節,位於C7橫突基底部和第一肋骨頸之間的前方、椎動脈的後方、斜角肌群的內側,肺尖在其下方。星狀神經節呈卵圓形長約2 cm,寬約1 cm。星狀神經節的下界位於胸膜的後方,被疏鬆的蜂窩組織和脂肪組織所包裹。另外,星狀神經節也發出灰交通支、連線第七、第八頸神經和第一胸神經,還發出分支圍繞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組成叢,並隨該動脈到達腋動脈的第一段。該節的另一些分支分別圍繞椎動脈組成椎動脈叢,沿椎動脈上行。進入顱腔,圍繞椎動脈及基底動脈,直到大腦後動脈,在此和起自頸內動脈的神經叢會合。星狀神經節發出的心下神經沿鎖骨下動脈後方,氣管的前方下降,加入心叢而參與心臟的活動。

  作用的原理

  星狀神經節阻滯的作用涉及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對上述系統的功能有調節作用。該阻滯方法有助於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使許多自主神經失調性疾病得以糾正。通過阻滯星狀神經節,解除星狀神經節的過度緊張及功能亢進狀態,使頭、頸、上肢、心臟等血管擴張,明顯改善心、腦血流量,增強機體的抗病功能及抗炎作用,調節內分泌系統,穩定全身自主神經系統。

  治療效果

  1、抑制疼痛

  當患者出現疼痛症狀時,交感神經興奮可以引起初級感覺神經元的敏感和興奮,血漿中反映交感神經活性的去甲腎上腺素(NE)含量上升。交感神經節阻滯後其節前和節後纖維的功能受到抑制,可阻斷嵴髓反射通路,減少嵴髓內P物質和血漿兒茶酚胺的釋放,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使其分佈區內血管收縮、腺體分泌、肌緊張受抑制,改善區域性組織缺血、缺氧和代謝異常,並能通過增加區域性血液迴圈,帶走引起疼痛的炎症介質,從而阻斷“疼痛-交感運動神經興奮-區域性缺血缺氧-疼痛”這一惡性迴圈。

  2、對心、腦血管的作用

  心臟的重要神經支配主要來自星狀神經節,但這種神經支配存在著不對稱,左右側星狀神經節阻滯對竇房結,心臟傳導及心肌不應期的影響不同,甚至表現出相反的效應,右側星狀神經節發出的節前纖維對心臟的交感神經支配佔優勢地位。右側交感神經節阻滯對心率的影響較左側明顯,但是單側阻滯對心血管調節作用還存在分歧,Kim等發現對於有頭頸疼痛的患者進行左側星狀神經節阻滯後會增加心臟迷走神經的張力,而右側阻滯則不會。

  星狀神經節阻滯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動力學穩定性。早期的實驗就證明,阻滯星狀神經節可以產生與靜注前列腺素E(PGE1)相似的擴血管、增加血流的作用。星狀神經節阻滯可調節腦血管運動神經的功能、解除血管痙孿,增加腦血流速度改善神經功能,明顯增加腦部血流量。所以,星狀神經節阻滯對腦血管意外等腦部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3、對內分泌系統和應激反應的作用

  當機體受到缺血等刺激時能夠產生應激反應,應激通過大腦皮質、大腦的邊緣系統刺激下丘腦自主神經,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傳導可導致機體發生一系列的病理過程。星狀神經節阻滯使下丘腦的血流量增加,能起到維持垂體激素平衡的作用,與交感神經引起的反應相對應。星狀神經節阻滯通過影響下丘腦的內分泌系統而調節不同應激激素,可減輕的垂體-腎上腺皮質引起的不良應激反應。

  星狀神經節阻滯的臨床應用

  星狀神經節阻滯有多種入路,臨床上主要有前側入路法、高位側入法及輔助引導穿刺法等,其中前側入路法最為常用。阻滯成功的標誌為注射側出現霍納綜合徵,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結膜充血、面微紅、無汗。

  1、前側入路法

  (1)氣管旁入路法:患者仰臥,肩下墊枕。常規面板消毒,術者位於左側,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將頸總動脈和胸鎖乳突肌推向外側。在氣管旁和胸鎖乳突肌前緣胸鎖關節上方約兩橫指(環狀軟骨平面相當於C6橫突)處用6.5號針頭與面板垂直進針,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觸及C7橫突,引導進針,約穿刺2~3 cm,可觸及骨質,表明針尖已經到達C7橫突的前外側,退針少許,回吸無血、氣體、腦嵴液即可注藥。應注意穿刺星狀神經節時並無異感,故不需尋找異感。早期應用此法較多,但因C7橫突不易觸及,且靠近胸膜頂,氣胸發生概率較大,易損傷椎動脈,目前已較少使用。

  (2)改良氣管旁入路法: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墊一薄枕,於患側胸鎖關節上兩橫(食、中)指處,放置術者食指(行左側阻滯時)或中指(行右側阻滯時),距離左食指或左中指約1 cm處放置左中指或左食指(食、中指指尖處於同一水平面),將胸鎖乳突肌及其深面的頸動靜脈鞘推向外側與氣管分開,右手持6.5號針頭、於兩指中間(相當於C6橫突水平)垂直刺入,當針尾與氣管前面板表面處同一水平位時(約相當於進針1.5~2.5 cm),無需觸及角質,回抽無血、氣體、腦嵴液即可注藥。近年有人提出,在C6和C7部位穿刺對星狀神經節的阻滯效果相似,而前者發生併發症明顯少於後者。

  2、高位側入穿刺法

  患者仰臥,頭轉向對側,面板常規消毒。術者位於左側,穿刺點為胸鎖乳突肌後緣與頸外靜脈交界處,相當於環狀軟骨或C6橫突水平處。穿刺針頭與面板垂直進針,使針頭觸及C6橫突,然後將針退出少許,針尾再向頭端呈45°傾斜,針尖在C6橫突前側通過,超向C7橫突的方向前進約1 cm,回吸無血、腦嵴液即可注藥。

  3、輔助引導穿刺法

  星狀神經節位於椎動脈三角內,處於C7橫突基部和第1肋骨頸之間前方,周圍毗鄰許多重要結構如氣管、頸動脈、頸靜脈、椎動脈、喉返神經、胸膜腔等毗鄰臟器。傳統的盲探式穿刺定位困難,準確性低,易損傷頸部血管和神經,因此操作具有一定的風險。

  目前利用超聲進行星狀神經節阻滯越來越多,超聲具有攜帶方便、操作簡單易行、無放射損傷等優點,而且相對於傳統的盲探式侵襲性操作,具有正確選擇穿刺點、縮短穿刺時間、精確控制進針深度、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盲穿損傷臨近重要器官,特別是對於肥胖、頸短、小兒、水腫、低血壓以及畸形等較難穿刺的患者具有盲探式穿刺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應用超聲進行神經節阻滯既能提高成功率又可減少併發症,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適應症

  1、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低下、厭食症、過食症、體位性血壓異常、失眠症、全身多汗症、眩暈、全身性白癬、面板搔癢、溢脂性皮炎、腦卒中後疼痛、多發性硬化、重症肌無力、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慢性疲勞綜合徵、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症、幻肢痛、斷肢痛、糖尿病。

  2、頭部疾患:脫毛症、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群集性頭痛、顳動脈炎性頭痛)腦血栓、腦血管痙攣、腦梗塞等。

  3、面部疾患:周圍性面神經麻痺、非典型性面部疼痛、咀嚼肌綜合徵、下頜關節綜合徵。

  4、眼部疾患:視網膜血管閉塞、視網膜色素變性症、葡萄膜炎、視神經炎、類囊胞黃斑腫脹、角膜潰瘍、白內障、瞳孔緊張症、飛蚊症、視覺疲勞、屈光異常。

  5、耳鼻喉科疾病:慢性副鼻竇炎、急性副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突發性難聽、滲出性中耳炎、美尼爾氏症、良性發作性眩暈、鼻塞、扁桃體炎、耳鳴、咽喉部感覺異常症、嗅覺障礙。

  6、口腔疾患:拔牙後疼痛、舌痛症、口內炎、舌炎、口脣炎、口內粘膜乾燥症。

  7、頸肩及上肢疾患:上肢血液迴圈障礙性疾病(如雷諾氏病、雷諾氏綜合徵、急性動脈閉塞症、頸肩臂綜合徵、外傷性頸部綜合徵、胸廓出口綜合徵、肩關節周圍炎、術後浮腫、乳腺切除術後綜合徵)網球肘、腱鞘炎、頸椎病、關節炎、掌多汗症、凍傷、凍瘡、甲周圍炎、甲縱裂症、腋臭。

  8、迴圈系統疾病:心肌梗死、心絞痛、竇性心動過速、心臟神經官能症。

  9、唿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栓塞、肺水腫、過度換氣綜合症、支氣管哮喘。

  9、唿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栓塞、肺水腫、過度換氣綜合症、支氣管哮喘。

  11、婦產科疾病:月經異常、月經前緊張症、月經困難症、更年期綜合徵、子宮切除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女性不孕症。

  12、泌尿科疾患:神經性尿頻、夜尿症、尿失禁、腎盂腎炎、IgA腎病、遊走腎、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

  13、腰及下肢疾患:腰痛症、膝關節痛、足癬、肢端紅痛症、雞眼、凍傷及凍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