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淚道阻塞或狹窄
淚道起始部(淚小點、淚小管、淚總管)管徑窄細,位置表淺,並與結膜囊毗鄰相通,容易受到炎症、外傷的影響而發生阻塞。鼻淚管下端也是一個解剖學狹窄段,易受鼻腔病變的影響出現阻塞。
【病因】
1、淚小點外翻,淚小點不能接觸淚湖。主要原因有老年性眼瞼鬆弛或瞼外翻。
2、淚小點異常,包括淚小點狹窄、閉塞或缺如。
3、淚小管至鼻淚管的阻塞或狹窄,包括先天性閉鎖、炎症、腫瘤、結石、外傷、異物藥物毒性等各種因素引起的淚道結構或功能不全,致淚液不能排出。
4、其他原因,如鼻阻塞等。
【臨床表現】
淚道阻塞或狹窄的主要症狀為淚溢。淚溢可見於嬰兒。淚液排出部在胚胎成長中逐漸形成,其中鼻淚管形成最遲,常常到出生時鼻淚管下端仍有一粘膜皺襞(Hasner瓣)部分或全部遮蓋鼻淚管開口,其一般在出生數月內可自行開通。鼻淚管下端發育不完全,沒有完成“管道化”,或留有膜狀物阻塞是嬰兒淚溢的主要原因。嬰兒淚溢可單眼或雙眼發病,淚囊若有繼發感染,可出現粘液膿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兒淚囊炎(neonatal dacryocystitis)。 中老年人淚溢多與功能性或器質性淚道阻塞有關,在颳風或寒冷氣候時症狀加重。相當多的成人淚溢並無明顯的淚道阻塞,淚道沖洗通暢。淚溢為功能性滯留,主要原因是眼輪匝肌鬆弛,淚液泵作用減弱或消失,淚液排出障礙,出現淚溢。此為功能性淚溢。 而上述列舉的淚道阻塞或狹窄原因引起的淚溢均屬於器質性淚溢。淚溢可造成不適感,並帶來美容上的缺陷。長期淚液浸漬,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結膜炎、下瞼和麵頰部溼疹性皮炎。病人不斷揩拭眼淚,長期作用可致下瞼外翻,從而加重淚溢症狀。
【檢查方法】 由於器質性淚道阻塞或狹窄可發生在淚道的任何部位,確定阻塞部位對於治療方案的選擇十分重要。淚道阻塞或狹窄的常用檢查方法有:
(1)染料試驗 於雙眼結膜囊內滴入1滴2%熒光素鈉溶液,5分鐘後觀察和比較雙眼淚膜中熒光素消退情況,如一眼熒光素保留較多,表明該眼可能有相對性淚道阻塞;或滴入2%熒光素鈉2分鐘後,用一溼棉棒擦拭下鼻道,若棉棒帶綠黃色,說明淚道通暢或沒有完全阻塞。
(2)淚道沖洗術(視訊) 淚道沖洗常可揭示淚道阻塞的部位。採用鈍圓針頭從淚小點注入生理鹽水,根據沖洗液體流向進行判斷有無阻塞及阻塞部位。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沖洗無阻力,液體順利進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淚道通暢;
②沖洗液完全從注入原路返回,為淚小管阻塞;
③沖洗液自下淚小點注入,由上淚小點返流,為淚總管或鼻淚管阻塞;
④沖洗有阻力,部分自淚小點返回,部分流入鼻腔,為鼻淚管狹窄;
⑤沖洗液自上淚小點返流,同時有粘液膿性分泌物,為鼻淚管阻塞合併慢性淚囊炎。 3) 淚道探通術,診斷性淚道探通有助於證實上淚道(淚小點、淚小管、淚囊)阻塞的部位,治療性淚道探通主要用於嬰幼兒淚道阻塞,對於成人鼻淚管阻塞,淚道探通多不能起到根治效果。
(3) X線碘油造影,以顯示淚囊大小及淚道阻塞部位。
【治療】
1、嬰兒淚道阻塞或狹窄 可試用手指有規律地壓迫淚囊區,自下瞼眶下線內側與眼球之間向下壓迫,壓迫數次後點抗生素眼液,每日3~4次,堅持數週,能夠促使鼻淚管下端開放。大多數患兒可隨著鼻淚管開口發育開通而自愈,或經過壓迫痊癒。若保守治療無效,半歲以後可考慮淚道探通術。
2、功能性淚溢 可試用硫酸鋅及腎上腺素溶液點眼以收縮淚囊粘膜。
3、 淚小點狹窄、閉塞或缺如可用淚小點擴張器或淚道探針探通。
4、 瞼外翻淚小點位置異常,可於淚小點下方切除一水平橢圓形結膜及結膜下結締組織,結膜水平縫合後縮短,既可矯正瞼外翻,使淚小點復位。如病人有眼瞼鬆弛,可同時作眼瞼水平縮短術。此外也可實行電烙術,電灼淚小點下方結膜,術後藉助瘢痕收縮使淚小點復位。
5、淚小管阻塞 可試用淚道矽管留置治療。近年開展了鐳射治療淚小管阻塞,通過探針引導導光纖維至阻塞部位,利用脈衝YAG鐳射的氣化效應打通阻塞物,術後配合插管或置線,可提高療效。對於淚總管阻塞,可採用結膜-淚囊鼻腔吻合術,用Pyrex管或自身靜脈建立人造淚液導管,將淚液直接從結膜囊引流到淚囊或引流到鼻腔。
二、 急性淚囊炎
急性淚囊炎(acute dacryocystitis)大多在慢性淚囊炎的基礎上發生,與侵入細菌毒力強 大或機體抵抗力降低有關,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新生兒急性淚囊炎並不多見,兒童患者常常為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感染。
【臨床表現】 患眼充血、流淚,淚囊區區域性面板紅腫、堅硬,疼痛、壓痛明顯,炎症可擴充套件到眼瞼、鼻根和麵頰部,甚至可引起眶蜂窩織炎,嚴重時可出現畏寒、發熱等全身不適。數日後紅腫侷限,出現膿點,膿腫可穿破面板,膿液排出,炎症減輕。但有時可形成淚囊瘻管,經久不愈,淚液長期經瘻管溢位。
【治療】 早期可行區域性熱敷,全身和區域性使用足量抗生素控制炎症。炎症期切忌淚道 探通或淚道沖洗,以免導致感染擴散,引起眶蜂窩織炎。如炎症未能控制,膿腫形成,則應切開排膿,放置橡皮引流條,待傷口癒合,炎症完全消退後按慢性淚囊炎處理。
三、 慢性淚囊炎
慢性淚囊炎(chronic dacryocystitis)是淚囊病變中最常見者,多繼發於鼻淚管狹窄或阻塞後,淚液滯留於淚囊之內,伴發細菌感染引起,多為單側發病。常見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一般不發生混合感染,淚小點返流的分泌物作塗片染色可鑑定病原微生物。本病多見於中老年女性。慢性淚囊炎的發病與沙眼、淚道外傷、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淚溢。檢查可見結膜充血,下瞼面板出現溼疹,用手指擠壓淚囊區,有粘液或粘液膿性分泌物自淚小點流出。淚道沖洗時,沖洗液自上、下淚小點返流,同時有粘液膿性分泌物。由於分泌物大量貯留,淚囊擴張,可形成淚囊粘液囊腫。 慢性淚囊炎是眼部的感染病灶。由於常有粘液或膿液返流入結膜囊,使結膜囊長期處於帶菌狀態。如果發生眼外傷或施行內眼手術,則極易引起化膿性感染,導致細菌性角膜潰瘍或化膿性眼內炎。因此,應高度重視慢性淚囊炎對眼球構成的潛在威脅,尤其在內眼手術前,必須首先治療淚囊感染。
【治療】
藥物治療 可用抗生素眼液點眼,每日4~6次。滴眼前要先擠出分泌物,也可在淚道沖洗後注入抗生素藥液。藥物治療僅能暫時減輕症狀。
手術治療 開通阻塞的鼻淚管是治療慢性淚囊炎的關鍵。常用術式是淚囊鼻腔吻合術,術中將淚囊通過一個骨孔與鼻腔粘膜相吻合,使淚液從吻合口直接流入中鼻道。鼻內窺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或鼻淚管支架植入術,也可達到消除淚溢,根治慢性淚囊炎的目的。無法行吻合術或造口術時,如在高齡病人,可考慮淚囊摘除術,以去除病灶,但術後淚溢症狀依然存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