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副主任醫師 朱桂芝

  定義: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

  臨床特點:常對稱分佈,急性期皮損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覆發作。 

  病因和發病機制

  複雜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與遲髮型(Ⅳ型)變態反應有關

  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內部因素

  慢性感染病灶:慢性膽囊炎、扁桃體炎、腸寄生蟲病等

  內分泌及代謝改變:月經紊亂、妊娠

  血液迴圈障礙:小腿靜脈曲張

  神經精神因素:如精神緊張、過勞等

  遺傳因素(過敏素質):與個體的易感性及耐受性有關。

  外部因素

  食物:魚、蝦、牛羊肉等

  吸入物:花粉、塵蟎、微生物等

  生活環境:如日光、炎熱、乾燥等

  動物皮毛

  各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可誘發和加重本病。

  外部因素

  食物:魚、蝦、牛羊肉等

  吸入物:花粉、塵蟎、微生物等

  生活環境:如日光、炎熱、乾燥等

  動物皮毛

  各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可誘發和加重本病。

  臨床表現

  病程和臨床表現分為

  急性溼疹

  ↑↓

  亞急性溼疹

  ↑↓

  慢性溼疹

  急性溼疹

  好發部位: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重者瀰漫全身,常對稱分佈。

  皮損特點:多形性,為紅斑基礎上的針頭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皰疹,重時見小水皰,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後點狀糜爛面、滲出。

  自覺症狀:自覺瘙癢劇烈,搔抓、熱水燙洗可加重。繼發感染時則形成膿皰、膿液、膿痂,甚至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如合併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可發生皰疹樣溼疹。

  亞急性溼疹

  因急性溼疹處理不當發展而來。

  表現為紅腫及滲出減輕,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皰疹,皮損呈暗紅色,可有少許鱗屑及輕度浸潤;仍自覺有劇烈瘙癢。

  再次暴露於致敏原、新的刺激或處理不當可致急性發作;如經久不愈→慢性溼疹。

  慢性溼疹

  由急性溼疹及亞急性溼疹遷延而來,也可由於刺激輕微、持續而一開始就表現為慢性化。

  好發於手、足、小腿、肘窩、股部、乳房、外陰、肛門等處,多對稱發病。

  表現為患部面板浸潤性暗紅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鱗屑,區域性肥厚、粗糙、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或減退。自覺明顯瘙癢,常呈陣發性。病情時輕時重,遷延數月或更久。

  特殊型別的溼疹

  外陰、陰囊和肛門溼疹   區域性瘙癢劇烈,常因過度搔抓、熱水燙洗而呈紅腫、糜爛、滲出,長期反覆發作可慢性化,區域性面板苔蘚樣變。

  靜脈曲張性溼疹(鬱積性皮炎) 多累及下肢靜脈高壓患者,特別見於下肢靜脈曲張者,伴有小腿的腫脹,易形成不易癒合的潰瘍。

  錢幣狀溼疹  好發於四肢。皮損為密集小丘疹和丘皰疹,融合成圓形或類圓形錢幣狀斑片,境界清楚,直徑1~3釐米大小,急性期潮紅、滲出明顯,慢性期面板肥厚、色素增加,表面乾燥、鱗屑,自覺瘙癢劇烈。

  診斷和鑑別診斷

  根據急性期多形性、對稱性皮損,有滲出傾向,瘙癢劇烈等特點,慢性期苔蘚樣變皮損等特徵,診斷不難。

  急性溼疹應與急性CD鑑別,慢性溼疹應與慢性單純性苔蘚鑑別,手足溼疹應與手足癬鑑別。

  治療

  應注意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飲酒,避免過度燙洗。

  內用藥物治療

  抗組胺藥、鎮靜安定劑,一般不宜使用糖皮質激素;急性期可用鈣劑、VitC、硫代硫酸鈉等靜注或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繼發感染者加抗生素。

  外用藥物治療

  充分遵循外用藥物使用原則:

  急性期,無滲液或滲出不多時,可用氧化鋅油,多者3%硼酸溶液溼敷,滲出減少後,糖皮質激素霜劑,可和油劑交替使用;

  亞急性期可選用糖皮質激素乳劑、糊劑,為防止和控制繼發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慢性期可選用軟膏、硬膏、塗膜劑;頑固性侷限性皮損可用糖皮質激素作皮損內注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