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手術已經有了近百年曆史,該類手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葡萄牙精神病學家Fulton對凶狠的黑猩猩進行了雙額葉切除,術後黑猩猩變得很溫順。1936年,他對3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進行了手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949年,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1945-1952年,美國和英國分別進行了5000、3000例同類開顱手術,儘管有效,但是手術創傷較大,逐漸被廢棄。精神外科進入低潮期。
1946年,美國神經外科專家Papez提出了“情感環路理論”,他認為,情緒和精神活動的大腦支配源自於人腦的邊緣系統。動物實驗發現,阻斷該系統某些神經核團,可以使動物變得溫順、攻擊行為消失。1948年,他提出了“阻斷情感環路和聯絡纖維治療精神病”的理論。
1960年,瑞典神經外科專家利用此理論,治療精神分裂症49例,有效率達86%,且立體定向手術損傷小,定位準確,這使精神外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980年以來,隨著頭部CT、MRI、DTI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立體定向技術日趨完善,特別是近5年來,由於神經導航、DBS、射頻技術的進步,應用神經調控手術治療精神分裂症已成為當前的主要微創治療理念。
該類神經調控手術技術不同於早期的手術,它更加微創、一次手術即可以完成多個神經靶點治療,其特點是:
1、頭皮切口小,僅1~3釐米
2、定位準,神經核團理論定位誤差小於1毫米
3、療效持久穩定。上千例的國內、外神經調控手術總結表明,精神分裂症的2年內近期手術有效率達到92%~98%;10年內遠期有效率達85%~89%。
現代神經調控手術適應症廣泛,不僅適合於嚴重的精神分裂症,還可以用於嚴重的躁狂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症、癲癇伴精神障礙、腦發育不全伴攻擊性精神障礙等等。
功能神經科專家認為,現代神經調控手術需要多學科參與,經過精神內科、麻醉科、影像科、功能神經科等專家的集體討論,有助於擬定最佳治療方案。對此,公眾要充分了解,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