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鍾敘春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各有特點,有些療法可以互相替代或配合應用,重要的是掌握其機理和適應症,以求得最佳效果。近20 年興起的針刀療法融合了中西醫學的長處,在治療多種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中也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一般地說,針刀很難進入椎管內,對突出的椎間盤很難直接地有所作為,但針刀可以有效地解除引起腰腿痛的一些環節,使腰腿痛緩解,或者消失,這是臨床實踐所證實的。根據筆者針刀臨床的體會,認為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至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針刀可以通過糾正腰椎後關節及腰神經後支的病理改變以解除腰腿痛
  腰椎間盤與其相應的一對腰椎後關節“三位一體”,構成一個功能單位。腰椎間盤突出後,椎間隙變狹窄,上下關節突錯移,椎間孔上下徑和前後徑均減少,使神經根易受擠壓。同時還可使腰椎後關節功能紊亂而致損傷。有證據表明神經根受到單純的機械壓迫只引起該神經根支配區的麻木,只有伴有神經根周圍無菌性的炎症時,才出現典型的腰腿痛。這些炎症可因腰椎後關節外傷導致的創傷性滑膜炎而引起。腰椎後關節屬滑膜關節,與其他滑膜關節一樣,損傷後可引起充血、水腫、積液等炎症反應,形成慢性滑膜炎可致滑膜肥厚、增生、攣縮。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思考點之一是如何使神經根及周圍無菌性炎症得到有效控制。臨床上可見無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或有腰腿痛症狀經治療後症狀緩解或消失的病人,可因“閃腰”而症狀復發或加重,影像學檢查椎間盤突出並未加重。再者,某些病人突出的椎間盤已鈣化,進一步外突的可能性已不大,但可因為腰部損傷而出現症狀。可見突出椎間盤處的椎後關節的損傷和繼發的無菌性炎症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症狀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腰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分為三支,即脊膜支、前支和後支。後支分出後向後行,經骨纖維孔至橫突間肌內側緣分為後內側支和後外側支。後內側支較細,自後支分出後,繞上關節突的外側緣,進入乳突和副突之間的骨纖維管,至椎板後面,分佈於椎後關節連線內側方的結構,如棘間肌、多裂肌、黃韌帶、椎後關節囊、棘上韌帶、棘間韌帶等。腰椎間盤突出後,上下關節突錯移可使腰神經後內側支扭曲、牽拉,椎後關節周圍急性炎性刺激及慢性炎症所致的粘連、攣縮可使腰神經後內側支卡壓刺激而產生腰痛。如果累及腰神經後外側支則可引起腰臀痛。由於腰椎後關節及其附近的腰神經後內、外側支所在部位較安全,易於針刀到達和操作,因此從腰椎後關節及腰神經後內、外側支著手是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個方面。

  2、針刀可通過鬆解腰椎間孔外口纖維隔及神經根纖維束的附著部減輕神經根的緊張度
  腰脊神經根離開硬膜到椎間孔外口要經過一骨纖維管道,其包括兩個部分,即側隱窩和由它向前外下方延伸的椎間孔神經管。椎間孔神經管內不僅有神經根、椎間動靜脈通過,還存在著由結締組織構成的一些纖維隔。纖維隔在椎間孔管外口附著於橫突根部及橫突間韌帶,將外口分為上、下二孔,腰神經根由下孔通過。椎間孔外口與神經根的面積看起來似乎懸殊甚大,特別是縱向較橫向尤為明顯,似有較大的活動空間,但實際上椎間孔外口為鑰匙眼形,有效空間很小,加之椎間孔記憶體在有纖維隔,神經根被固定在一個比較窄小的孔道內,尤其在下位腰椎,纖維隔位置低而堅厚,妨礙了在椎間盤突出時神經根的避讓。腰神經根由硬膜囊發出後有硬膜鞘袖包繞,在內側,鞘袖腹側有Hofmann 韌帶附著於後縱韌帶和椎體後骨膜,在外側,神經根有纖維束帶附著在椎間孔的外口。神經根的這些附著組織也是腰椎間盤突出時妨礙神經根避讓而導致神經根牽張性損傷的原因。用針刀謹慎鬆解腰椎橫突根部及椎間孔外口附近的纖維隔和神經根纖維束帶附著處,可使過度牽張的神經根鬆弛,使腰腿痛緩解。
  3、針刀療法可鬆解繼發性神經卡壓點以消除腰腿痛
  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腰腿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機械性壓迫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方面。有理由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神經卡壓性損傷。國內外學者已注意到,一條神經的近側受到卡壓或損傷除了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外,還可使該神經的遠側對卡壓性損傷的易感性增強,原來並不引起神經損傷的壓迫和牽拉,即可使該神經受到卡壓性損傷,並稱之為神經雙卡綜合症。臨床上尚可見到一根神經多處受到卡壓性損傷的情況,可稱為神經多卡綜合徵。目前認為該類病變的機制是卡壓導致神經軸流的障礙所致。從臨床角度看腰椎間盤突出症存在著“多卡”機制。從臨床表現看,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神經痛,並不是沿整條神經根纖維均衡程度的疼痛,而是以其分支途徑易卡壓處為疼痛常見者,如

  ①腰脊神經後支及後內側支在途徑橫突根部及副突--乳突間骨纖維管時易受卡壓,臨床產生腰痛和腰椎旁壓痛。
  ②L4 、L5 、S1 神經根之纖維組成臀上神經,而臀上神經在跨過坐骨大孔之上緣後反折向上易受卡壓,臨床上出現臀部疼痛和臀中肌內側肌束的緊張及壓痛。
  ③腓淺神經斜穿腓骨之表面,易受卡壓,臨床常出現小腿外側麻木疼痛。
  對腰椎間盤突出症來說,上述三個部位卡壓是引起病人腰腿痛的常見原因,可以這樣理解,突出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是原發性卡壓,而後者之三部位,可理解為繼發性卡壓。當原發性卡壓與繼發性卡壓對神經軸流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即出現臨床表現。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如較早期行髓核摘除術,術後腰腿痛症狀消失常較徹底。而病程較久者,行髓核摘除術後,不少病人殘留部分症狀,究其部位,上述三部位又恰是較常見處,並稱之為手術後綜合徵,常令術者不知其原因而深感遺憾。若從神經多卡綜合徵觀點則可解釋之。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繼發性卡壓點表現為急性神經炎改變,當作為原發卡壓原因的椎間盤摘除後,由於病理性軸流糾正,神經纖維抗壓力性亦糾正,繼發性卡壓徵象亦隨之而消失。而腰椎間盤突出症之病程久者,由於繼發性卡壓點呈慢性炎性改變,區域性產生粘連、增生、疤痕形成。雖原發卡壓解除,而繼髮卡壓點由於自身的病理改變,區域性神經卡壓表現未能隨之解除。實驗證明神經軸流是雙向性的,上位卡壓可影響下位軸流,下位的卡壓亦可影響上位的軸流。上位卡壓的糾正可改善下位的軸流,而下位卡壓的糾正亦可改善上位之軸流。非手術療法治療腰突症有效,已被臨床所證實,其機理是多方面的。如從上述機制來解釋,可認為象鍼灸、推拿、理療、體療等方法具有改善軸流,提高神經纖維對卡壓耐受性作用從而起到預防或減輕繼發性卡壓點的形成,進一步可改善整條神經纖維的軸流而使臨床症狀減輕或消失。
  作者10年來試以針刀為主,從鬆解繼發性卡壓點入手治療腰突症300 餘例,腰突症手術後綜合症近百例,獲得較滿意療效。從神經多卡損傷機制可認為解除繼發性卡壓入手治療腰突症,並不是簡單的治標之。針刀療法可選用於各類及各期腰椎間盤突出症,重要的是如何判定病人的具體病理改變,並制訂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