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國家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醫學》上發表了一份由100多個機構、單位、社團和期刊聯合簽署的宣告,該宣告呼籲,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肥胖,停止對肥胖汙名化並消除對體重的偏見。
肥胖並非只是懶惰
一直以來,肥胖在大多數人眼裡都是能通過自己的行為得到控制,只要少吃多動體重就會降下來,導致那些超重或肥胖的人總被人貼上"懶惰""貪吃""不自律"等刻板的標籤,在許多事情上都受到歧視,給他們的身心都造成傷害。
事實上,科學家們早已經證實肥胖除了和飲食、運動有關以外,遺傳、作息規律、生活環境、年齡、心理壓力以及工作環境等許多事情都會引起肥胖。比如有種肥胖就叫工作肥,因為工作的原因,這些人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的時間,同時還要承受著很高的工作壓力,所以才慢慢開始發胖。而這些因為努力工作才發胖的人,也常常被人貼上"懶惰""不自律"的標籤,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是這些歧視存在,超重或肥胖者往往要承受著較大的心裡壓力,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會通過影響代謝和飲食,進一步加重他們的肥胖,甚至有一些人還會發展成自閉、進食障礙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管住嘴、邁開腿並不能解決問題
直到現在,絕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即便變胖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能自覺的少吃多動體重就能降下來,所以無論是哪種肥胖者,大家給他們的減肥建議大多都是減肥餐、健身、運動等等,但事實卻是很少有人能通過這種方式成功的瘦下來,尤其是那些重度肥胖者還有出現嚴重身體損傷的可能。
面對肥胖,我們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使用減肥方法,而不能僅僅依靠那些我們自認為有用的方法。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宣佈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而且這種疾病還會引起2型糖尿病等多種伴發症,是目前10大慢性病之一,需要對症治療。
現在那些飲食控制、運動等減肥方式對低體重者有一定的用處,但對那些重度肥胖者而言,這些減肥方法收效甚微,甚至有導致體重上漲的風險。對這種患者,需要通過減重代謝手術從生理上對胃腸道結構進行改善,再配合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和完善的術後管理,這樣才能長期控制好體重。
這些年肥胖人口不但攀升,但我們對肥胖還保持著一種固有的偏見,無法用理性的心態去認識它,這對控制肥胖是非常不利的。只有真正認識肥胖、學會正確面對肥胖,我們才能擺脫肥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