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我國發病率很高,特別是高齡老年人。房顫可導致心悸的症狀,加重心衰病情,同時房顫還極易引發體迴圈栓塞,例如腦栓塞、下肢動脈栓塞等,顯著增加患者致殘率、致死率,同時為社會帶來醫療費用負擔。導致房顫的主要危險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預防呢?本文就此問題詳細解說:
房顫的危險因素:
肥胖、缺乏運動、睡眠呼吸暫停、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飲酒和吸菸、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是房顫的幾種危險因素,可致房顫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上升,但這種趨勢是可逆的。
1、肥胖與房顫肥胖(體重指數≥30kg/m2)與房顫之間存在密切聯絡,是導致房顫的重要危險因素。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房顫患者,相關證據建議將體重減輕至少10%,以減輕房顫負擔。
2、缺乏運動與房顫運動的缺乏不僅與已有的房顫危險因素相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運動不足是房顫的獨立危險因素。現有證據顯示,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可有效降低房顫負擔並改善房顫相關症狀和生活質量。適度運動如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不會增加發生房顫的風險。儘管適度運動似乎是有益的,但過度運動可能會增加房顫風險。
3、睡眠呼吸暫停和房顫
睡眠呼吸暫停是最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型別,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有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調整危險比為5.2。睡眠呼吸暫停和房顫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衰老、男性、肥胖、高血壓和心衰等,可能與血流動力學、自主神經和炎症機制等有關。
4、糖尿病和房顫
多項研究表明,糖尿病和房顫之間存在關聯。糖尿病與房顫風險較高有關,可能易導致結構性、電生理性和自主神經的改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房顫的發生風險。血糖控制可能是減少複發性房顫負擔的重要策略,應遵循現行指南進行管理。
5、高血壓和房顫
高血壓和房顫具有共同的危險因素。高血壓指南建議,除了患有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的患者外,對於6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患者,血壓目標分別為<140/90mmHg和<150/90mmHg。血壓控制不佳與房顫風險增加有關。臨床試驗資料表明,血壓管理與不良心血管結局之間存線上性關係,即“越低越好”。因此,研究支援將血壓控制作為降低房顫患者卒中風險的策略。
6、其他危險因素
房顫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衰、血脂異常、吸菸、飲酒及攝入咖啡因等。戒菸和減少酒精攝入對於房顫管理至關重要;減少或限制咖啡因的攝入尚未被證明對房顫的發病率有顯著影響;血脂異常應根據現行的指南進行治療,但在房顫管理中使用特定降脂藥物治療的資料有限。最近研究發現,房顫的預防應將生活方式和危險因素改變作為新支柱,針對這些方面的公共衛生舉措和政策建議可有效降低房顫的發生率和負擔。因此對於以上危險因素進行積極有效的控制,將會顯著降低房顫的發生風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