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朱寧喜

  面肌痙攣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但對其病因目前還不明確,很多學者認為主要與以下幾種學說有關係。

  1、由於面神經受到某種壓迫使其經傳導發生病理性干擾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於正常的血管交叉壓迫,如小腦後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椎神經動脈壓迫,偶爾由於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腦瘤等面神經根部的壓迫所致。

  2、另一部分患者為特發性面神經癱瘓,恢復後出現繼發性的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炎導致神經脫髓鞘的病理改變而未能恢復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脫失,使面神經的電傳導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經炎累及腦幹內神經核團,形成類似癲癇病灶而產生面部肌肉的發作性抽動。

  3、極少數患者為外傷腫瘤或外科手術後出現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的恢復過程中與其他腦神經出現短路,當其他神經興奮時也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抽動。

  臨床表現

  原發性面肌痙攣的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較多。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漸緩慢擴充套件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但額肌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較輕,持續僅幾秒,以後逐漸處長可灰數分鐘或更長,而間歇時間逐漸縮短,抽搐逐漸頻繁加重。嚴重者呈強直性,致同側眼不能睜開,口角向同側歪斜,無法說話,常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發作。

  一次抽搐短則數秒,長至十餘分鐘,間歇期長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工作或學習,嚴重影響著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後多數抽搐停止。雙側 面肌痙攣者甚少見。若有,往往是兩側先後起病,多一側抽搐停止後,另一側再發作,而且抽搐一側輕另一側輕重,雙側同時發病、同時抽搐者未見報道。少數病人於抽搐時伴有面部輕度疼痛,個別病例可伴有同側頭痛、耳鳴。

  按Cohen等制定的痙攣強度分級。0級:無痙攣;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輕度顫動;2級:眼瞼、面肌自發輕微顫動,無功能障礙;3級:痙攣明顯,有輕微功能障礙;4級: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如病人因不能持續睜眼而無法看書,獨自行走困難。神經系統檢查除面部肌肉陣發性的抽搐外,無其他陽性體徵。少數病人於病程晚期可伴有患側面肌輕度癱瘓。

  治療措施

  目前,在臨床上治療面肌痙攣 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手術:顯微血管減壓術――是迄今世界上治療面肌痙攣最有效安全的方法。
是指通過鎖眼在手術顯微鏡下解除血管對神經的壓迫,達到治療目的。術後病人抽搐即停止,面神經功能完好保留。臨床症狀術後即消失,總有效率達96%以上。

  ②射頻溫控熱凝療法:利用電偶原理,通過射頻使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在65-70℃,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衝動的神經纖維。術後易於復發,甚至出現永久性面癱。

  ③肉毒素注射法:治療機制是運用肉*素阻斷神經肌肉的傳遞。據報道早期完全緩解達80%-100%,但一般12-16周後症狀復發,須重複注射。術後併發症達60%-75%。

  ④面肌痙攣患者的的治療:用的治療面肌痙攣效果不佳,一些鎮靜安定的治療,如苯妥英納、巴氯芬、卡馬西平等可以對少數的面肌痙攣減輕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