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icpain,DPNP)是2型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患病率超過50%。該併發症通常以感覺和運動神經元損傷為特徵;臨床表現為對稱性肢體末端感覺和運動異常,如灼熱樣疼痛和/或針刺樣疼痛、襪套樣分佈的蟻走感等。終末期病人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為病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DPNP臨床表現
DPNP的發生部位一般均始於雙足,逐漸向小腿和手發展。根據病程,DPNP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DPNP發病急、少見、多與血糖水平急劇變化有關,病人疼痛嚴重,伴隨有感覺異常及痛覺過敏,但臨床體格檢查神經系統體徵常不明顯。急性DPNP呈現自限性,通過對症治療多數病例在半年內即可緩解。慢性DPNP的病程常達數年,其疼痛持續時間也多在半年以上,夜間更加明顯,表現為持續性灼痛、撕裂樣疼痛或電擊樣痛、間斷性刺痛、通常合併嚴重的痛覺過敏,且該病鎮痛藥物治療效果較差。
一、西藥治療
(1)改善代謝紊亂: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平穩,將血紅蛋白水平降至<7%,適當鍛鍊減肥;
(2)抗氧化應激治療:α硫辛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藥物之一,其脂溶性和水溶性較好,易被機體吸收,以清除體內氧自由基,擴張血管,增加神經元及施萬細胞的血流供應,促進受損神經細胞恢復
(3)營養神經藥物:甲鈷胺、維生素B1是最常用的營養神經藥物,可促進核酸、蛋白質以及卵磷脂的合成,改善神經元細胞和施萬細胞的代謝合成,促進神經元細胞的修復。
(4)改善微迴圈:前列腺素類藥物屬於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通過擴張末梢迴圈的微血管,增加血流量,促進神經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尼莫地平等鈣通道拮抗劑可通過降低細胞內遊離鈣水平,改善血液迴圈,提高神經細胞代謝率,同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漿黏稠度,不僅可以預防DPNP的發生,還可以延緩DPNP病情的發展。此外,阿司匹林、己酮可可鹼等藥物也已在臨床用於DPNP治療。
(5)對症鎮痛:可選用阿片類鎮痛藥(如曲馬多、嗎啡)、三環類及其他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抗驚厥藥(如苯妥因、卡馬西平)等,但這些藥物因其伴發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不建議長期使用。辣椒素主要用於區域性塗敷治療,不良反應較少。大劑量辣椒素的主要鎮痛機制是通過作用於感覺神經纖維上的辣椒素受體(TRPV1),耗竭P物質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從而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然而,辣椒素的區域性作用也僅僅是短時程,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DPNP。
二、外科手術
2018版《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診療專家共識》提及脊髓電刺激治療(SCS)可作為藥物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的一種治療方法,療效肯定,創傷小,幾乎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植入脊髓電刺激器,不用截肢了
三、中醫治療:
有報道丹紅注射液聯合甲鈷胺穴位注射療效由於甲鈷胺治療組。鍼灸足三裡、胰俞、肺俞、腎俞、脾俞等穴位,發現鍼灸組神經功能指標顯著優於對照組。有醫生在186例DPNP病人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基礎上,採用低/高頻率的疏密波迴圈電針治療模式,總療程2個月,結果發現電針治療組臨床症狀較對照組顯著改善。
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建議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以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為主,根據美國《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指南》,建議按下列建議選擇止痛藥物治療:
1、對於抗驚厥類藥物的選擇,建議首選普瑞巴林(A級證據),次選加巴噴丁(B級證據),最後選託吡酯(U級證據),不推薦選用奧卡西平、拉莫三嗪、拉科醯胺(均為B級證據)。丙戊酸鈉(B級證據)雖對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疼痛有效,但因具有潛在的增加體重和惡化血糖控制的不良反應,應慎用。
2、對於抗抑鬱類藥的選擇,建議首選阿米替林、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均為B級證據),文拉法辛聯合加巴噴丁可能取得更好的療效(C級證據),次選地昔帕明、丙米嗪、氟西汀(均為U級證據)
3、對於阿片類藥物的選擇,建議選用右美沙芬、硫酸嗎啡、曲馬多和氧可酮(均為B級證據)
4、其他治療藥物的選擇,可考慮首選辣椒辣素和硝酸異山梨酯噴霧劑(均為B級證據),次選利多卡因帖片(C級證據),最後選用維生素和α-硫辛酸(均為U級證據),不推薦選用可樂定、己酮可可鹼和美西律(均為B級證據)。
對於神經病變性疼痛患者的用藥教育:
神經病變性疼痛是由多病因引起,如化療和糖尿病等,關鍵在於治療原發病。因此,暫停或更換可疑藥物及控制血糖是關鍵,應按時長期服用降糖藥並監測血糖,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止痛藥的使用應保持按時服用,而不能按需服用,以保證止痛的連續性,保持止痛藥的鎮痛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