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國AnthonyYeung教授發明新型單通道同軸脊柱內窺鏡,並通過經典的Kambin安全三角區切除椎間盤,這就是著名的楊氏技術。2002年德國ThomasHoogLand教授報道了更加先進的Thessys技術,該技術得到了脊柱內鏡領域的廣泛認同。在這些最早的“椎間孔鏡技術”基礎之上,在包括中國脊柱微創醫生在內的所有脊柱微創醫生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推動下,脊柱內鏡技術、理念、裝置和器械不斷更新和發展優化,逐步發展成為目前成熟的椎間孔鏡技術。因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安全性高、療效確切等優點,深受廣大骨科醫生和患者的推崇。
椎間孔鏡裝置同關節鏡、腹腔鏡系統類似,由鏡頭、光源系統、影像工作站、射頻消融系統、鏡下動力系統及手術操作器械等構成。手術最早主要是側方經椎間孔手術入路(傷口在身體側後方),後來又發展了後方經椎板間手術入路(傷口在身體後方)。無論是經椎間孔入路還是經椎板間入路均只有一個微小的手術切口(不到1cm)。
醫生在手術之前要根據患者症狀和核磁、CT等檢查結果精確定位手術目標,即先確定所要切除的椎間盤部位。手術時患者需要俯臥在手術檯上,先用C臂機照相鎖定之前選定的目標,確定穿刺點。用碘酒酒精消毒、鋪單之後,用注射器在穿刺點注射適量的麻醉藥,麻醉滿意後患者就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了,但患者始終保持清醒狀態,麻醉之後患者也可以和醫生護士交流,醫生會和患者講解手術到哪一步了,並可以詢問患者在術中的感受。接下來在穿刺點插入一根細穿刺針到達目標部位,並在穿刺針的引導下逐步建立工作通道。然後再把椎間孔鏡的鏡頭和光源放入工作管道中到達目標部位,這時病變部位的結構影像放大30倍之後會呈現在電腦顯示屏上,醫生就會清晰的看到椎間盤突出和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和程度,醫生在分辨清楚鏡下結構之後先仔細保護好神經,再小心翼翼的用專用器械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去除增生韌帶和骨贅,同時用射頻電極修復破損纖維環、止血。直到神經根徹底鬆弛沒有任何壓迫了,同時詢問患者確定疼痛完全消失之後,手術就結束了。患者術後馬上就會感到腿痛、腿麻的症狀明顯緩解,輕鬆很多,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整個手術時間約1個小時左右,出血約5ml,傷口8mm,只需縫合1針,第二天就可以出院。
“椎間孔鏡”微創技術切除腰椎間盤的過程,充分體現了“精準醫學”的理念,也徹底貫徹了“微創”的理念,使患者以最小、最微創的代價獲得了最佳的手術效果和最快的康復,使患者獲益最大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