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
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優良,僅一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目前報道90-95%的頸椎病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癒或緩解。非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採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療法,中醫藥治療手段結合西藥消炎鎮痛、擴張血管、利尿脫水、營養神經等類藥物。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病外科張騫
(一)中醫中藥治療
1.中醫藥辨證治療:
中醫藥辯證治療:應以分型辯證用藥為基本方法。
(1)頸型頸椎病:宜疏風解表、散寒通絡,常用桂枝加葛根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葛根)或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參、板蘭根、金銀花等。
(2)神經根型頸椎病:分為:
以痛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絡,常用身痛逐瘀湯(當歸、川芎、沒藥、桃仁、羌活、紅花、五靈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龍、炙草);如偏溼熱,宜清熱利溼,用當歸拈痛湯(當歸、黨蔘、苦蔘、蒼X、白X、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豬苓、茵陳、黃芩、澤瀉、甘草、大棗),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痙散(蜈蚣、全蠍)。
以麻木為主,伴有肌肉萎縮,取益氣化瘀通絡法,常用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川芎、芍藥、桃仁、紅花、地龍)加蜈蚣、全蠍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分為:
頭暈伴頭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絡、化溼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湯(當歸、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紅花、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甘草);偏痰溼,宜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白朮、天麻、茯苓、陳皮、甘草、大棗)等。
頭暈頭脹如裹,脅痛、口苦、失眠者,屬膽胃不和,痰熱內擾,宜理氣化痰、清膽和胃,常用溫膽湯(半夏、茯苓、陳皮、竹茹、枳實、甘草)。
頭暈神疲乏力、面少華色者,取益氣和營化溼法,常用益氣聰明湯(黃芪、黨蔘、白芍、黃柏、升麻、葛根、蔓荊子、甘草)。
(4)脊髓型頸椎病:肌張力增高,胸腹有束帶感者取祛瘀通腑法,用復元活血湯(大黃、柴胡、紅花、桃仁、當歸、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如下肢無力、肌肉萎縮者,取補中益氣,調養脾腎法,地黃飲子(附子、桂枝、肉蓯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遠志、石斛、茯苓、麥冬、五味子)合聖愈湯(黃芪、黨蔘、當歸、赤芍、川芎、熟地、柴胡)。
交感型頸椎病症狀較多,宜根據病情辨證施治。
2.中藥外治療法:有行氣散瘀、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或清熱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藥製成不同的劑型,應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有關部位。頸椎病中藥外治的常用治法有騰藥、敷貼藥、噴藥等。
3.推拿和正骨手法:具有調整內臟功能、平衡陰陽、促進氣血生成、活血祛瘀、促進組織代謝、解除肌肉緊張、理筋復位的作用。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點法、按法與扳法。
特別強調的是,推拿必須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頸椎病手法治療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動脈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後關節整復手法。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等病變者、椎管發育性狹窄者、有脊髓受壓症狀者、椎體及附件有骨性破壞者、後縱韌帶骨化或頸椎畸形者、咽,喉,頸,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顯神經官能症者,以及診斷不明的情況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鍼灸療法:包括針法與灸法。針法就是用精製的金屬針刺入人體的一定部位中,用適當的手法進行刺激,而灸法則是用艾條或艾炷點燃後燻烤穴位進行刺激,通過刺激來達到調整人體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康復治療
1.物理因子治療
物理因子治療的主要作用是擴張血管、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痙攣,消除神經根、脊髓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炎症、水腫,減輕粘連,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促進神經和肌肉功能恢復。常用治療方法:
(1)直流電離子匯入療法
常用用各種西藥(冰醋酸、VitB1、VitB12、碘化鉀、奴佛卡因等)或中藥(烏頭、威靈仙、紅花等)置於頸背,按藥物效能接陽極或陰極,與另一電極對置或斜對置,每次通電20分鐘,適用於各型頸椎病。
(2)低頻調製的中頻電療法
一般用2000Hz-8000Hz的中頻電為載頻,用1-500Hz的不同波形(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等)的低頻電為調製波,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調製並編成不同的處方。使用時按不同病情選擇處方,電極放置方法同直流電,每次治療一般20-30分鐘,適用於各型頸椎病。
(3)超短波療法
用波長7m左右的超短波進行治療。一般用中號電極板兩塊,分別置於頸後與患肢前臂伸側,或頸後單極放置。急性期無熱量,每日一次,每次12至15分鐘,慢性期用微熱量,每次15-20分鐘。10-15次為―療程。適用於神經根型(急性期)和脊髓型(脊髓水腫期)。
(4)超聲波療法
頻率800kHz或1000kHz的超聲波治療機,聲頭與頸部面板密切接觸,沿椎間隙與椎旁移動,強度用08~1W/cm2,可用氫化可的鬆霜做接觸劑,每日一次,每次8min,15-20次一療程。用於治療脊髓型頸椎病。
超聲頻率同上,聲頭沿頸兩側與兩崗上窩移動,強度08~1.5W/cm2,每次8―12min,餘同上,用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5)超聲電導靶向透皮給藥治療
採用超聲電導儀及超聲電導凝膠貼片,透入藥物選擇2%利多卡因注射液。將貼片先固定在儀器的治療發射頭內,取配製好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分別加入到兩個耦合凝膠片上,再將貼片連同治療發射頭一起固定到患者頸前。治療引數選擇電導強度6,超聲強度4,頻率3,治療時間30分鐘,每天一次,10天為一療程。用於治療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6)高電位療法
使用高電位治療儀,患者坐於板狀電極或治療座椅上,腳踏絕緣墊,每次治療30-50分鐘。可同時用滾動電極在頸後領區或患區滾動5-8分鐘,每日一次,每12-15天為一療程,可用於各型頸椎病,其中以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效果為佳。
(7)光療
紫外線療法:頸後上平髮際下至第二胸椎,紅斑量(3~4生物量),隔日一次,3次一療程,配合超短波治療神經根型急性期。
紅外線療法:各種紅外線儀器均可,頸後照射.20~30min/次。用於軟組織型頸椎病,或配合頸椎牽引治療(頸牽前先做紅外線治療)。
(8)其它療法:
如磁療、電興奮療法、音訊電療、干擾電療、蠟療、鐳射照射等治療也是頸椎病物理治療經常選用的方法,選擇得當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2.牽引治療
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頸椎牽引有助於解除頸部肌肉痙攣,使肌肉放鬆,緩解疼痛;鬆解軟組織粘連,牽伸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改善或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彎曲;使椎間孔增大,解除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拉大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內壓力。調整小關節的微細異常改變,使關節嵌頓的滑膜或關節突關節的錯位得到復位;
頸椎牽引治療時必須掌握牽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牽引時間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牽引的最佳治療效果。
(1)牽引方式:常用枕頜布帶牽引法,通常採用坐位牽引,但病情較重或不能坐位牽引時可用臥式牽引。可以採用連續牽引,也可用間歇牽引或兩者相結合。
(2)牽引角度:一般按病變部位而定,如病變主要在上頸段,牽引角度宜採用0-10°,如病變主要在下頸段(頸5-7),牽引角度應稍前傾,可在15-30°之間,同時注意結合患者舒適來調整角度。
(3)牽引重量:間歇牽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體重的10%-20%確定,持續牽引則應適當減輕。一般初始重量較輕,如6kg開始,以後逐漸增加。
(4)牽引時間:牽引時間以連續牽引20分鐘,間歇牽引則20-30分鐘為宜,每天一次,10-15天為一療程。
(5)注意事項: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年老體弱者宜牽引重量輕些,牽引時間短些,年輕力壯則可牽重些長些;牽引過程要注意觀察詢問患者的反應,如有不適或症狀加重者應立即停止牽引,查詢原因並調整、更改治療方案。
(6)牽引禁忌症:牽引後有明顯不適或症狀加重,經調整牽引引數後仍無改善者;脊髓受壓明顯、節段不穩嚴重者;年邁椎骨關節退行性變嚴重、椎管明顯狹窄、韌帶及關節囊鈣化骨化嚴重者。
3.手法治療
手法治療是頸椎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據頸椎骨關節的解剖及生物力學的原理為治療基礎,針對其病理改變,對脊椎及脊椎小關節進行推動、牽拉、旋轉等手法進行被動活動治療,以調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學關係,同時對脊椎相關肌肉、軟組織進行鬆解、理順,達到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痙攣、減輕疼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中式手法及西式手法。中式手法指中國傳統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關節復位手法及軟組織按摩手法。西式手法在我國常用的有麥肯基(Mckenzie)方法、關節鬆動手法(Maitland手法),脊椎矯正術(chiropractic)等。
應特別強調的是,頸椎病的手法治療必須由訓練有素的專業醫務人員進行。手法治療宜根據個體情況適當控制力度,儘量柔和,切忌暴力。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等病變者、椎管發育性狹窄者、有脊髓受壓症狀者、椎體及附件有骨性破壞者、後縱韌帶骨化或頸椎畸形者、咽,喉,頸,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顯神經官能症者,以及診斷不明的情況下,慎用或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運動治療
頸椎的運動治療是指採用合適的運動方式對頸部等相關部位以至於全身進行鍛鍊。運動治療可增強頸肩背肌的肌力,使頸椎穩定,改善椎間各關節功能,增加頸椎活動範圍,減少神經刺激,減輕肌肉痙攣,消除疼痛等不適,矯正頸椎排列異常或畸形,糾正不良姿勢。長期堅持運動療法可促進機體的適應代償過程,從而達到鞏固療效,減少復發的目的。
頸椎運動療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啞鈴操等,有條件也可用機械訓練。型別通常包括頸椎柔韌性練習、頸肌肌力訓練、頸椎矯正訓練等。此外,還有全身性的運動如跑步、游泳、球類等也是頸椎疾患常用的治療性運動方式。可以指導頸椎病患者採用“頸肩疾病運動處方”。
運動療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症狀緩解期及術後恢復期的患者。具體的方式方法因不同型別頸椎病及不同個體體質而異,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
5.矯形支具應用
頸椎的矯形支具主要用於固定和保護頸椎,矯正頸椎的異常力學關係,減輕頸部疼痛,防止頸椎過伸、過屈、過度轉動,避免造成脊髓、神經的進一步受損,減輕脊髓水腫,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有助於組織的修復和症狀的緩解,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同時進行,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最常用的有頸圍、頸託,可應用於各型頸椎病急性期或症狀嚴重的患者。頸託也多用於頸椎骨折、脫位,經早期治療仍有椎間不穩定或半脫位的患者。乘坐高速汽車等交通工具時,無論有還是沒有頸椎病,戴頸圍保護都很有必要。但應避免不合理長期使用,以免導致頸肌無力及頸椎活動度不良。
無論那一型頸椎病,其治療的基本原則是遵循先非手術治療,無效後再手術這一基本原則。這不僅是由於手術本身所帶來的痛苦和易引起損傷及併發症,更為重要的是頸椎病本身,絕大多數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是其停止發展、好轉甚至痊癒。除非具有明確手術適應症的少數病例,一般均應先從正規的非手術療法開始,並持續3~4周,一般均可顯效。對個別呈進行性發展者(多為脊髓型頸椎病),則需當機立斷,及早進行手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