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骨折是以髖部疼痛,腹股溝中點附近有壓痛和縱軸叩擊痛為主要表現的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於老年人的損傷,但也見於中年人和兒童。老年病人以女性較多。損傷原因主要是在絆倒時,扭轉傷肢,暴力傳導至股骨頸,引起斷裂。老年人的骨骼多骨質疏鬆,所以只需很小的扭轉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須特別注意。
發病原因
造成老年人發生骨折有兩個基本因素,內因骨強度下降,多由於骨質疏鬆,股骨頸部張力骨小樑變細,數量減小甚至消失,最後壓力骨小樑數目也減少,加之股骨頸上區滋養血管孔密佈,均可使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削弱,使股骨頸脆弱;另外,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反應遲鈍,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加之髖部受到的應力較大(體重2~6倍),區域性應力複雜多變,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平地滑倒,如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轉,甚至在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都可以發生骨折。
股骨頸骨折臨床分型
1、Rockwood(1984)將股骨頸骨折分為頭下型、經頸型和基底型,根據骨折的解剖部位增加一種頭頸型,共分為四型:
(1)頭下型
骨折線完全位於股骨頭下,整個股骨頸均在骨折遠端,股骨頭可在髖臼和關節囊內自由轉動。這類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最為多見,股骨頭血供損傷嚴重,即使圓韌帶動脈存在,也只能供給圓韌帶凹附近小範圍骨質血運;而圓韌帶動脈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甚至閉塞。因此,這類骨折癒合困難,股骨頭髮生缺血壞死發生率高,預後差。
(2)頭頸型
即股骨頸斜行骨折。由於股骨頸骨折多系扭轉暴力所致,故真正的頭下型和頸中型均屬少見,而多數頭下型骨折均帶有一塊大小不等的股骨頸骨折塊,使骨折線呈斜行。此型骨折難以復位,復位後穩定性亦差,對股骨頭血供的破壞僅次於頭下型。
(3)經頸(頸中)型
全部骨折面均通過股骨頸,實際上此型較少見,特別老年患者中更少見,甚至有學者認為不存在此型。X線顯示的經頸骨折往往是一種假象,重複重複攝片時常被證實為頭頸型。
(4)基底型 骨折線位於股骨頸基底。骨折端血運良好,復位後易保持穩定,骨折容易癒合,預後良好,故有部分學者將其列入轉子部骨折。
前三型骨折的骨折線位於髖關節囊內,稱囊內骨折;基底型骨折線位於囊外,稱囊外骨折。
2、按骨折線的方向分型:
(1)外展型:在跌倒時下肢常處於外展位。兩折斷之間呈外展關係,壓力骨小樑折斷向內成角,頸幹角加大,骨端嵌插,位置穩定,骨折線的Pauwell角<30°或Linton<30°。這種骨折端的剪力小,骨折比較穩定,同時由於髖周肌肉張力和收縮力,促使骨折端靠攏並施一定壓力,有利於骨折癒合。
(2)內收型:在跌倒時下肢常處在內收位,股骨頭呈內收,骨折端向上錯位,骨折線的Pauwell角>50°,或骨折線的Linton角>50°,此種骨折端極少嵌插,骨折線之間剪力大,骨折不穩定,多有移位,遠端因肌肉牽拉而上升,又因下肢重量而外旋,關節囊血運破壞較大,因而癒合率比前者低,股骨頭壞死率高。
這種分類由於股骨頭的移位和旋轉,往往使骨折線走形難以判斷。
3、按骨折移位程度程度分為四型(Garden分型法):
(1)I型為不完全骨折。
(2)Ⅱ型為完全骨折但無移位。
(3)Ⅲ型為骨折有部分移位,股骨頭外展,股骨頸段輕度外旋及上移。
(4)Ⅳ型為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頸段明顯外旋和上移。
I型、Ⅱ型者因為骨折斷端無移位或移位程度較輕,骨折損傷程度較小,屬於穩定型骨折;Ⅲ型、Ⅳ型者因骨折斷端移位較多,骨折損傷較大,屬於不穩定骨折。
臨床表現:
1、症狀:老年人跌倒後訴髖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應想到股骨頸骨折的可能。
2、體徵:
(1)畸形:患肢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
(2)疼痛:髖部除有自發疼痛外,移動患肢時疼痛更為明顯。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時,髖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常有壓痛。
(3)腫脹:股骨頸骨折多系囊內骨折,骨折後出血不多,又有關節外豐厚肌群的包圍,因此,外觀上區域性不易看到腫脹。
(4)功能障礙:移位骨折病人在傷後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無移位的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例,在傷後仍能走路或騎自行車。對這些病人要特別注意。不要因遺漏診斷使無移位穩定骨折變成移位的不穩定骨折。患肢短縮,在移位骨折,遠端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變短。
(5)患側大粗隆升高,表現在:
①大粗隆在髂-坐骨結節聯線(Nelaton線)之上;
②大粗隆與髂前上棘間的水平距離縮短,短於健側。
檢查:
最後確診需要髖正側位X線檢查,尤其對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尤其重要。應提起注意的是有些無移位的骨折在傷後立即拍攝的X線片上可以看不見骨折線,當時可行CT、MRI檢查,或者等2~3周後,因骨折處部分骨質發生吸收現象,骨折線才清楚的顯示出來。因此,凡在臨床上懷疑股骨頸骨折的,雖X線片上暫時未見骨折線,仍應按嵌插骨折處理,3周後再拍片複查。另一種易漏診的情況是多發損傷,此時常發生於青年人,由於股骨幹骨折等一些明顯損傷掩蓋了股骨頸骨折,因此對於這種病人一定要注意髖部檢查。
治療原則:
本病臨床治療中存在骨折不癒合(15%左右)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0%~30%)兩個主要問題。
對於其治療主要是提倡早期無創復位。遵循早期無創傷的解剖復位,選擇合理有效的內固定器材及方法,減少區域性血供破壞改善血流灌注促使骨折早期癒合,恢復和建立跨越骨折線的血管迅速參與壞死骨的修復,避免股骨頭壞死的發生。在選擇治療方法以前,首先要了解傷者的全身情況,特別是老年人要注意全面檢查,心、肺、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結合骨折全面考慮。股骨頸骨折癒合較慢,平均需5~6個月,而且骨折不癒合率較高,平均為15%左右。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和年齡、骨折部位、骨折型別、骨折和移位程度、復位質量以及內固定堅強度有關。
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
1、保守治療:適用於外展型和中間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牽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內收,約需3~4個月癒合,較少發生不癒合或股骨頭壞死,但骨折在早期有錯位的可能,一般約需4~6個月癒合,骨折癒合後仍應繼續觀察直至術後五年,便於早期發現股骨頭缺血壞死。
2、內固定:內固定適應證最廣,在C形臂下,採用閉合復位內固定,如無X光機裝置,亦可採用開放復位內固定。在內固定術之前先行手法復位,證實骨折斷端解剖復位後再行內固定術。內固定的形式很多,目前主要採用空心釘內固定。
3、內固定同時植骨:對於癒合較困難或陳舊性骨折,為了促進其癒合,於內固定同時植骨,植骨方法有兩種:
①遊離植骨:如取腓骨或脛骨條由大轉子下插入股骨頭,或用鬆質骨填充骨缺損等。
②帶蒂植骨:較常用的是縫匠肌蒂骨瓣植骨術。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進展,已開展帶血管蒂植骨術。如旋髂深動脈骨瓣的骨移植術。
4、人工關節置換術
適應症:
1、60歲以上的股頭頸頭下型骨折,GardenⅢ型、Ⅳ型骨折。
2、股骨頸頭下型粉碎性骨折。
3、年齡>60歲的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未癒合者,或病人因並存症多,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第2次手術者。
4、不能配合治療的股骨頸骨折病人,如偏癱,帕金森氏病或精神病人。
5、成人特發性或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範圍大,而髖臼損傷不重,用其它手術又不能修復。
6、不應行刮除植骨術的股骨頸良性腫瘤。
7、股骨頸原發性或轉移的惡性腫瘤或致病理性骨折,為減輕病人痛苦,可以手術置換。
8、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塌陷,關節間隙變窄,髖臼受損,臨床症狀明顯,保守治療無效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