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庀(銀屑病)
白庀是一種以紅斑、鱗屑為皮損特點的面板病,有點狀出血和薄膜現象,可以臨床治癒,但易復發。
一、診斷
中醫診斷參考《中醫面板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西醫診斷參考《臨床診療指南-面板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範-面板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
二、中醫治療
(一)尋常型銀屑病的內治
1、血熱風盛證:銀屑病初起時,散發紅色斑丘疹,小如粟米、大如蠶豆。日久可以擴大成片,有的可相互融合、此時顏色鮮紅或肉紅色,表面鱗屑不多、有“同形反應”、癢而不甚。全身症狀可見咽乾口渴、咽痛,大便幹,尿黃,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療則應清熱涼血,祛風解毒。已故名老中醫朱仁康研究員曾研製一方,名“克銀一方”,藥味: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北山豆根10克、板藍根15克、草河車15克、白鮮皮15克、威靈仙6克、甘草6克(《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大便幹加大青葉10~15克。皮疹紅而熱口乾加生地15-30克、丹皮15克。尿黃加白茅根15克。
2、風熱挾溼證:進行期及初步穩定期的尋常型銀屑病皮疹紅或淡紅,皮疹表面有鱗屑,而其周圍有0.2~0.5cm寬的淡紅色暈(Woronoff
ring)或腫脹,舌胖淡紅,苔白膩,治宜清熱解毒。方用涼血解毒湯(《趙炳南臨床經驗集》)或龍膽瀉肝湯(《和濟局方》)加減。涼血解毒湯:犀角(臨床上凡用犀角之處,犀角均用水牛角、羚羊角或羚羊角粉代替)、生地、銀花、蓮子心、白茅根、天花粉、地丁、梔子、蚤休、甘草、黃連、生石膏。皮疹紅而腫(浸潤)甚者可加萆Z、白茅根;舌苔膩黃者加藿香、佩蘭、砂仁、苡米等;風盛鱗屑多而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苦蔘;皮疹紅甚者加紫草、槐花、生地榆;兼有扁桃腺炎者加板藍根、射干、牛蒡子;大便祕結不爽者加大青葉、蒼朮等。
3、血虛風燥證:病變到穩定期,皮疹平扁淡紅,表面幹而脫屑,時有癢。治宜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方用朱仁康“克銀二方”。藥味:生地30克、元參15克、丹蔘15克、麻仁10克、大青葉15克、北山豆根10克、白鮮皮15克、草河車15克、連翹15克(《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皮屑多而燥癢者加石斛、玉竹;血虛兼有瘀者(皮損暗紅而幹,舌暗紅或暗紫)加鬱金、三稜、莪術。
4、血瘀風盛證:銀屑病的慢性狀態,軀幹四肢大小不等的斑塊狀損害,其境界清,暗紅,表面附有片狀或碎片狀鱗屑,病變久置而不動,常因疾病的反覆發作或是長久使用涼血解毒藥所致血涼凝滯,皮損呈斑塊型。治宜活血化瘀兼以清熱解毒。方用血府逐瘀湯。
以上是尋常型銀屑病常見的四種證型。由進行期:血熱,穩定期:血熱、血熱挾溼,消退期:血虛、血瘀,諸階段中均兼有風證:鱗屑及癢。臨床用藥應分階段辨證用不同的方藥加減,對證治療,以達到治療效果。
(二)膿皰型銀屑病的內治
膿皰型銀屑病可是原發性,也可以是尋常銀屑病日久或治療不當所轉化而來。膿皰型銀屑病,中醫的病因病機為溼熱化毒證。除皮疹外,尚見身熱口渴,面赤,脣乾,心煩易怒,便祕,尿赤,舌紅絳,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涼血清熱解毒,方用普濟消毒飲,五味消毒飲加減。熱毒甚膿皰多時加三棵針,瘙癢加白鮮皮、苦蔘,乾燥而癢加生地、丹皮,熱甚大便幹加玄蔘、麥冬、大青葉、紫草等。
(三)關節病型銀屑病的內治
關節病型銀屑病的出現,常因風寒溼邪侵及肌膚,痺阻經絡,風燥傷血,氣滯血瘀而關節不利,面板上多為斑塊狀銀屑病。治療宜早不宜晚。中醫藥以搜風除溼,解毒祛痺法醫治,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或獨活寄生湯加減。上肢甚者加片薑黃、海風藤;下肢甚者加防己;關節變形者加透骨草、全蠍、蜈蚣、蟬衣等。銀屑皮損重者加丹蔘、萆Z、烏蛇等。症狀長期不消者,在密切觀察下可試用乳香、沒藥、三稜、莪術。
(四)紅皮病型銀屑病的內治
中醫在治療本病時,重視審證求因,證屬熱毒傷陰,治宜涼血清營,滋陰解毒。方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加減。清熱解毒涼血時,應予以滋陰養血之品。常用的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地丁、白花蛇舌草、三棵針、龍葵等。常用的滋陰養血之品有生地、女貞子、旱蓮草、丹皮、丹蔘、赤白芍等。
在使用以上方劑時,有以下幾條原則:辨證準確:銀屑病的診斷不難,依據皮損特點和舌淡脈證,進行辨證論治;守方不移:只要辨證準確,服藥1~3周可見效,一般平均堅持服藥7~10周;改變藥量:服藥1~3周不見效,可適當加重用量;調換方劑:治療一段時間見效後,再服之皮損變化不大,可改換方劑繼續治療。
三、中醫治療效果
(一)療效明顯,複發率低。
(二)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四、中醫治療難點
療效慢,病程長,病人依受性差。
五、針對難點的中醫藥治療應對思路
加強中醫藥的辨證論治。
中醫特色療法
(1)中藥藥浴
藥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
(2)心理療法
心理治療是用醫學心理的原理和方法,通過醫務人員的言語、表情、姿勢、態度和行為,或是通過相應的儀器及環境來改變患者的感覺、認識、情緒、性格、態度及行為,使患者增強信心,消除緊張,達到促進患者的代償、調節功能的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3)刺絡拔罐
選定穴位常規消毒後,先以三稜針點刺,要求輕淺快,以拔出0.3~0.4毫升血液為宜,留罐約10~15分鐘,頭頂部穴位可點刺不拔罐。殘留少數皮損,可沿皮損四周和中間點刺數下,然後拔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